“当我们变得困惑,比如是在凌晨2点,尤其我们无法与任何朋友或真正的心理治疗师交谈时,我们就会使用它”,这是Character.ai的一位年轻用户真实的留言。
当我们需要交谈的时候,找不到人可以聊。这个所谓的找不到有可能是想找的人睡了、没有时间,也有可能是身边根本没有这种人,例如我需要一名心理治疗师,或者一名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的朋友。
前者可以视为只是简单的情绪慰籍,而后者却带有更多专业和垂直的领域属性,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你只是需要一个可以聊天的人,你们所能聊的话题基本上都是一些泛泛而谈的话题,你更多只是需要他的陪伴,并不是想他为你答疑解惑,在这一点上,机器人是不如人的,因为机器人并不具备共情的能力。
举个例子,如果你有一些心理上的困扰,在你变得越来越困惑的时候,你找朋友聊天还是去找心理治疗师聊天,那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更多侧重在陪伴层面,后者更多侧重在为你化解疑惑。
没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和你聊天的过程中,很难保持客观和中立,尤其很难避免掺杂进来一些个人情感和偏见,令你无法自由表达,而心理治疗的过程,需要提供一个无评判的安全空间,让你可以自由表达最深沉的感受,这样才有利于心理治疗师协助你找到真正的问题,在这之后再为你提供长期有效的应对策略,而朋友的建议和支持更多是基于个人经验,提供短期的安慰和支持,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与朋友的谈话更多是随意的、非结构化的,没有明确目的和方向,我们的社交关系促使我们为了分享生活而活,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才去交朋友的。但治疗师和患者的关系是有明确边界的,互动是有目的的,与患者的对话通常也是结构化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
无论AI技术有多发达,我们都不会向机器人分享生活,我们只会向人类,尤其是我们的朋友分享生活,这类场景是人类专属的,AI还真代替不了。
AI真正合适且擅长去做的,是为人类创建虚拟角色,这些角色通常带有专业且垂直的领域属性,要么能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虚拟心理医生),要么能提供现实世界提供不了的交流体验(例如复活了乔布斯),如果两者都不沾,单纯以瞎聊为主的AI陪聊服务,注定是行业的炮灰。
在深度使用Character.ai之前,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大家明知这是个机器人,还是会如此饱有热情地去和它交流?
在Character.ai最受欢迎、最多人用的角色排行榜里面,排名前10的角色,有7个是来自游戏里面的角色,另外3个分别是“个人助理”、“心理学家”和“角落里的男人”。7个游戏角色里面3个来自原神,另外4个来自日本动漫游戏里面的角色。
如果看最受欢迎排名前50的角色,仅有4个是类个人助理、心理学家等工具人属性的角色,剩下的全部来自动画、游戏和电影里面的角色复活。
由此可见,Character.ai的切入点,是为动画、游戏、电影和历史等内容爱好者们复活他们喜爱的角色,并创造随时交流的场景。这些角色或许并不是真实存在,只是在内容作品中曾经出现,而有些角色却是真实存在,只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原因,普通人无法做到和他单独交谈。
这就能完美解释了我之前的疑问,在Character.ai之前,我们根本无法与自己喜爱的角色进行交流,更多的只是不断翻看经典内容作品,或许在游戏场景里短暂地互动几下,说的还是那几句千年不变的对白。
Character.ai最早是在2021年创立的,与Perplexity一样,都是在ChatGPT大面积普及之前就推出的产品,Character.ai的两位创始人,在Google工作期间通过参与开发LaMDA,深刻地认识到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生成文本和对话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他们离开Google独自创立了Character.ai。Character.ai从模型训练到用户界面的开发都是自主完成的,目前依赖的底层LLMs是自研的C1.2,于2023年3月正式推出。
不可否认在那个时候,这个产品确实是划时代的,和Perplexity一样,都是抢在ChatGPT发布之前就创立的,吃了一波很大的技术红利。
但在现在,随着各家纷纷推出自家的语言模型,Character.ai自研的C1.2及后续推出的大模型能否继续领先?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曾经在Reddit里面,有用户将C1.2和GPT3.5进行比较,前者的确在提供个性化互动方向具有优势,但GPT3.5已经是一个一年多之前的产品了,现在已经推出了GPT-4o,而Character.ai截止目前还是以C1.2在承载着所有的功能。
Character.ai在创建角色的时候,主要通过三个关键的维度来塑造角色的立体感:
1、个人嗓音,你的角色说话的声音特征,支持上传;
2、自我描述,你的角色是怎么描述自己?
3、背景故事,你的角色有什么背景故事?你希望他会以什么方式来聊天?
上面三个维度更多是一种更完整的引导过程,引导一个新用户能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按照这个提纲去创造角色,至少能写出一段比较好的Prompt,而准确的Prompt,则是向大语言模型发号施令最高效的方式。
化简为繁地看,无论这类产品的宣传有多么的夸张和感人,AI Agent类或者说AI Character类的产品仍然未能在情绪价值层面取代人类。这类产品仍能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其关键在于它能利用技术,为人类的交流创造了一种可能,这是一种错位的竞争:
我不仅能和人类进行沟通,我还能和我的宠物进行沟通,我还能和我喜欢的动漫游戏角色进行沟通,我还能和人类历史长河里的智者进行沟通,甚至我能和幻想出来的精神病丈夫进行沟通,前提是我能通过精准的Prompt把这个角色的特征塑造出来。
本质上,这是利用了大模型强化学习的结果,再加上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的能力,把学习结果像真实人类一样表达了出来,而Character类的产品比Agent类的产品更注重性格特征、沟通方式的塑造,毕竟后者更侧重于帮人类解决问题,而前者更侧重于提供人类当前无法提供的情绪价值。
不然来自原神的Raiden Shogun(Character.ai里面最受欢迎的角色),你希望它能帮你解决生活上的什么实际问题?
当Agent类和Character类的产品混在一起的时候,大家更多比拼的是模型的综合能力,其次才是Prompt的撰写能力,毕竟里面既要支持帮你写周报算指标的Agent,也要支持类似Raiden Shogun这种提供情绪价值的Character,市面上字节的豆包、腾讯的元宝就属于此类。
而更侧重于Character类的产品,底座模型的综合能力也许不强,但在角色理解、沟通技巧、社交属性层面的能力会更强,尤其是Prompt的输入能力要极具个性化,毕竟你不会要求Raiden Shogun能帮你写公文,但她却能告诉你更多关于自己私底下与Teywat其他执政官的关系,市面上Character.ai就属于此类。
对于更侧重于Character类型的产品,要有自己的自研模型,不然无法仅靠准确的Prompt加上大众模型就能达到用户的个性要求。不过我也相信,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溢出的时代里,大众模型与Character垂直模型在角色理解、沟通技巧上的能力差距会逐渐缩小,毕竟现在大模型的交互方式还是主要以与人类文字沟通为主,当无论日后以什么方式进行沟通,沟通技巧相关的技能,都属于大模型核心优化路线上必点的技能。
我不禁好奇,Character.ai的路以后会怎么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