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领域,比特币的“2100万枚供应上限”早已成为共识性标签,而作为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的以太坊,其供应量是否也存在“上限”?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备受社区关注,以太坊的供应机制与比特币截然不同——它没有预设固定的“总量上限”,但通过通缩模型(EIP-1559)和销毁机制,其供应量可能呈现动态变化,甚至在特定情况下趋近于“通缩”,本文将从以太坊的供应机制演变、当前通缩逻辑及未来趋势展开解析。
以太坊自2015年诞生至2022年9月“合并”(The Merge)完成前,采用工作量证明(PoW)共识机制,在这一阶段,以太坊的供应量主要由两部分决定:区块奖励和叔块(Uncle Block)奖励。
在PoW时代,以太坊的年供应量增长率约为4%-7%,没有预设的“总量上限”,这意味着若没有机制改革,ETH供应量将随时间持续增长,与比特币的通缩特性形成鲜明对比。
2022年9月,以太坊完成“合并”,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共识机制,同时引入了EIP-1559(伦敦升级核心提案)的交易费用销毁机制,这一变革彻底改变了ETH的供应逻辑,使其从“通胀模型”转向“通缩-通胀动态平衡模型”。

EIP-1559将交易费用分为两部分:
基础费用的销毁机制使得ETH的“每日净增/减量”取决于销毁量与新增验证者奖励的对比:若当日销毁的ETH数量超过新增的验证者奖励,则供应量净减少(通缩);反之则净增加(通胀)。
在PoS机制下,验证者通过质押ETH参与网络共识,可获得两类奖励:
新发行的ETH是供应通胀的主要来源,其目的是激励验证者参与网络安全,维持网络去中心化。

自合并以来,以太坊的供应量波动显著,多次出现“日度通缩”,据Token Terminal数据,截至2024年中,以太坊累计销毁ETH已超440万枚(价值约百亿美元),而同期新增发行ETH约320万枚,整体呈现净销毁趋势。
通缩程度与网络活跃度直接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以太坊的“年化通胀率”并非固定值,而是动态变化的:当销毁量足够大时,理论上年化通胀率可为负(通缩),甚至有人预测若网络极度拥堵,通缩率可能趋近于比特币的“0.7%左右”。
尽管以太坊没有预设“2100万枚”的固定总量上限,但在通缩模型和PoS机制下,其供应量可能存在“隐性上限”或“动态平衡点”。

随着ETH流通量减少,若需求保持稳定,单位ETH的价值可能上升,进而吸引更多用户参与交易(支付更高基础费用),进一步推动销毁;反之,若供应量增加,ETH价值下降,交易需求可能萎缩,销毁量减少,这种“价值-销毁”的动态反馈,可能使供应量趋向于一个“动态平衡点”,而非无限增长。
验证者奖励的新增ETH数量,与网络总质押量(ETH质押率)相关:质押率越高,单位验证者的奖励越低,目前以太坊质押率已超70%(约2400万ETH质押),若质押率进一步上升,新增奖励的通胀效应将减弱,有助于降低供应增长率。
与比特币的“总量上限”不可更改不同,以太坊通过社区治理(EIP提案)可灵活调整机制,未来若通缩过度,社区可能通过EIP降低验证者奖励或调整销毁比例;若通胀过高,则可能优化销毁机制,这种灵活性意味着以太坊的供应模型可适应网络发展,不存在绝对的“刚性上限”,但也可能因共识变化而调整趋势。
以太坊没有像比特币那样的“固定供应上限”,但通过EIP-1559销毁机制和PoS共识,其供应量已从“无限通胀”转向“动态通缩-平衡”,在网络高活跃度时期,ETH供应量可能持续净减少,趋近于“事实上的通缩”;而在低活跃度时期,则可能保持温和通胀。
随着以太坊生态发展、质押率变化及社区治理调整,ETH的供应趋势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其“通缩倾向”已为市场提供了新的价值叙事——这不仅可能影响ETH的长期稀缺性,也可能改变其作为“全球结算层”的货币属性,对于投资者和用户而言,理解这一机制,比纠结于“是否有固定上限”更具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