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以太坊作为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其交易与投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尤其在中国市场,“国家是否允许交易以太坊”成为许多投资者关心的话题,要回答这一问题,需结合中国现行政策、监管态度以及以太坊的特性进行综合分析。
中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态度以“严防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为核心,经历了从早期探索到全面规范的过程,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叫停ICO(首次代币发行),并要求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作为融资币币交易服务,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进一步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以下简称“924通知”),重申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严格禁止新设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并明确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行为。
从政策表述看,中国禁止的是“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虚拟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市场流通”等涉及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交易行为,而非针对某种特定加密货币的技术本身,以太坊作为加密货币的一种,其交易自然也受到上述政策的约束。
虽然国家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但需区分“交易”的不同场景:

受政策影响,中国境内已无合法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所有以太坊交易均通过境外交易所或场外交易渠道进行,这些渠道存在显著风险:

监管机构多次通过官方渠道提示风险,强调“虚拟货币交易活动无法律保护,投资需谨慎”,并加强对媒体、社交平台的监管,禁止虚拟货币相关宣传炒作。
从全球范围看,各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呈现分化态势:部分国家(如美国、欧盟)尝试通过立法将加密货币纳入监管框架,允许合规交易;而中国则始终坚持“严监管”立场,重点防范金融风险和社会稳定问题,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排除中国在特定领域(如数字人民币与区块链结合)探索合规应用,但以太坊等加密货币的“交易自由化”短期内可能性较低。
中国不允许以太坊与法定货币的兑换交易,以及虚拟货币之间的交易炒作,个人参与此类活动面临法律风险,但个人持有以太坊、基于以太坊进行技术开发等行为,在合规前提下未被明确禁止,投资者需清醒认识到加密货币的高风险特性,警惕非法交易渠道,避免因盲目跟风造成财产损失,对于市场而言,合规化、去金融化仍是区块链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唯有拥抱监管、聚焦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