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领域,比特币的“总量2100万枚”广为人知,而作为第二大加密货币的以太坊(ETH),其总发行量一直是社区关注的焦点,与比特币的固定总量不同,以太坊的发行机制更为复杂,经历了从“通胀”到“通缩”的重大转变,本文将详细拆解以太坊的发行机制,解答“以太坊总发行多少枚”这一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供应趋势。
要理解以太坊的发行量,首先需了解其共识机制的变迁,以太坊的发行与网络中的“区块奖励”直接相关,而区块奖励的分配规则因共识机制的不同而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以太坊1.0(PoW工作量证明) 和 以太坊2.0(PoS权益证明)。
在2015年上线至2022年9月“合并”(The Merge)期间,以太坊采用PoW共识机制,矿工通过计算哈希竞争记账,每成功打包一个区块,可获得区块奖励,奖励分为两部分:

在PoW时代,以太坊的发行率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网络算力和出块动态调整,但长期处于通胀状态,根据历史数据,以太坊1.0时代的年均发行率约为4%-7%,具体取决于网络活跃度,2021年牛市期间,网络交易量激增,矿工收入增加,实际发行量一度较高;而熊市时,算力退出,发行率会有所下降。
截至2022年9月“合并”前,以太坊1.0累计发行量约为 2亿枚 ETH(含区块补贴和 uncle 奖励)。
2022年9月15日,以太坊完成“合并”,从PoW转向PoS共识机制,这是以太坊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新的发行机制核心逻辑变为:验证者(替代矿工)通过质押ETH参与网络共识,获得区块奖励,但同时引入了EIP-1559销毁机制,导致ETH的净供应量从“通胀”变为“通缩”。

具体来看,PoS时代的ETH发行与销毁逻辑包括:
以“合并”后的数据为例:2023年,以太坊全年净销毁量约为 8万枚 ETH(销毁量约68.5万枚,新增发行量约54.7万枚);而2024年初,随着市场回暖,网络使用量增加,净销毁趋势进一步巩固。
回到核心问题:“以太坊总发行多少枚?”答案需要分两层理解:理论上的无上限 vs 实际中的通缩趋势。

与比特币的2100万枚硬上限不同,以太坊在协议层面没有设定总发行量上限,这意味着,只要网络存在,验证者就会持续获得区块奖励,ETH的总量理论上可以无限增加,这并不意味着ETH会无限通胀——PoS机制下的通缩逻辑会动态调节供应量。
尽管没有总量上限,但EIP-1559销毁机制的存在,使得ETH的净供应量与网络经济活动深度绑定,当以太坊网络被广泛使用(如DeFi、NFT、Layer2扩容等生态繁荣),交易产生的销毁量可能持续超过验证者奖励,导致ETH呈现“通缩”状态。
根据数据平台 ultrasound.money 的统计,截至2024年中,以太坊总供应量约为 21亿枚 ETH,而“合并”后的净供应量已多次出现负增长(即净销毁),如果未来以太坊生态持续活跃,这种通缩趋势可能长期维持,甚至加速。
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曾多次解释,不设总量上限的核心原因在于平衡网络激励与生态发展:
尽管理论上无上限,但ETH的实际供应量更可能呈现“动态平衡”而非“无限增发”:
以太坊的总发行量问题,本质是其“货币属性”与“生态属性”平衡的结果,与比特币的“绝对通缩”不同,以太坊选择了一条更灵活的路径:通过PoS和EIP-1559机制,让ETH的供应量与网络经济活动动态适配,截至目前,以太坊总供应量约为1.21亿枚,且在“合并”后已进入通缩周期,随着生态的进一步发展,ETH的供应趋势更可能呈现“受控通缩”,而非“无限增发”,这种设计既维护了网络的安全性,也为以太坊作为“全球价值结算层”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