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加密货币的“增发”与“通缩”,比特币的“总量2100万枚”几乎是刻在基因里的标签,但以太坊作为“世界计算机”,其原生代币ETH的货币属性长期被 overshadow( overshadow: overshadow)于“ gas燃料”“应用价值”之下,自2022年“合并”(The Merge)完成,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后,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以太坊是否会增发?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两个核心机制:EIP-1559销毁机制和PoS质押奖励机制。
2021年伦敦升级中,以太坊引入EIP-1559,将交易费从“拍卖竞价”改为“基础费 小费”模式。基础费会被直接销毁,不再归矿工或验证者所有,这一机制让ETH的“销毁速度”一度超过新增速度,导致2022年合并后ETH持续“通缩”,据Ultrasound.money数据,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ETH总供应量减少了约5.4万枚,通缩率一度高达-0.5%/-1%。
彼时,“ETH是通缩资产”成为市场共识,甚至有人将其比作“数字黄金2.0”。
但合并后,ETH的“发行逻辑”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矿工挖矿奖励”变为“验证者质押奖励”,验证者通过质押ETH(最低32枚)参与网络共识,可获得新发行的ETH作为奖励,包括:
随着质押规模扩大(当前质押总量已超7800万枚,占总供应量约26%),ETH的新增速度加快,2023年起,ETH的“通缩”逐渐转为“温和通胀”,据etherchain.org数据,2024年ETH年化通胀率稳定在0.5%-1%,低于比特币(约0.8%)和传统法币(多数2%以上)。

当前ETH的“温和通胀”本质是质押奖励与销毁机制的平衡,但围绕“是否增发”的争议从未停止,核心在于对“ETH价值”的理解差异。
以太坊基金会核心开发者认为,PoS的安全性依赖于“验证者数量”——质押者越多,网络越难被攻击(需控制超过1/3质押量才能作恶),而质押奖励是吸引验证者的核心动力:若完全通缩,质押收益可能归零,导致验证者退出,网络安全下降。
通胀机制还能缓解“早期参与者获利过大”的问题,通过持续增发让新参与者有机会获得ETH,避免“代币过度集中”(类似比特币早期“矿工集中”的争议)。
批评者则认为,任何形式的增发都会稀释ETH的稀缺性,尤其是随着以太坊生态扩张(DeFi、NFT、Layer2等),ETH作为“底层资产”,其价值本应随需求增长而上升,而增发会削弱这种“价值捕获”能力。
更关键的是,质押奖励的分配存在“中心化风险”:大型质押服务商(如Lido、Coinbase)控制了大部分质押ETH(当前Lido占比超30%),它们获得的奖励可能进一步集中,违背以太坊“去中心化”的初衷。

以太坊是否会“主动增发”?目前看,短期内没有大规模增发的计划,但未来调整机制的可能性存在,主要取决于三方面:
若质押率下降(如验证者收益低于机会成本),或出现“长程攻击”(Long Range Attack)等安全威胁,以太坊可能通过提高质押奖励(即变相增发)来吸引验证者,2023年曾讨论将区块奖励从4枚降至3枚,正是为了平衡通胀与安全。
随着以太坊向“可扩展、可持续”升级(如分片技术、Proto-Danksharding),未来可能需要更多ETH用于支付Layer2交易、跨链桥等场景,若需求激增而ETH供应不足,可能通过增发来“补充流动性”。
以太坊的任何重大变更(如增发)都需要通过社区治理(EIP提案 开发者大会 社区投票),多数开发者和用户倾向于“保持温和通胀”,反对大规模增发,但若未来出现极端情况(如严重通缩导致网络停滞),不排除调整机制的可能性。
回到最初的问题:以太坊是否会增发?答案是:在现有机制下,ETH已进入“温和通胀”阶段,但“主动大规模增发”的可能性极低。
PoS时代的ETH,本质是在“网络安全”“价值捕获”和“去中心化”之间寻找平衡,质押奖励是维持安全的“必要成本”,而EIP-1559的销毁机制则对冲了部分通胀压力,以太坊的货币叙事或许不再是“通缩”或“通胀”的简单标签,而是“动态调节的价值网络”——通过社区治理和技术升级,让ETH的供应量与生态需求、安全需求同频共振。
对投资者和用户而言,与其纠结“是否增发”,不如关注以太坊的底层逻辑:能否通过技术创新(如Layer2、零知识证明)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真实应用,从而支撑ETH的长期价值,毕竟,加密货币的终极竞争力,从来不是“总量限制”,而是“生态繁荣”。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