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比特币(BTC)与以太坊(ETH)作为两大标杆性资产,其货币政策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以太坊BTC增发”的话题再次引发讨论——尽管BTC的总量恒定已是共识,而以太坊已通过“通缩机制”实现实质性的“减发”,但部分投资者仍对两者的“增发”可能性存有疑虑,本文将从两大公链的货币政策设计出发,解析“增发”的真实性,并探讨其对市场生态的深远影响。
比特币的货币政策由其创始人“中本聪”在创世白皮书中早已奠定核心原则:总量恒定2100万枚,且通过“工作量证明(PoW)”机制与“减半”设计确保稀缺性。
具体来看,比特币每10分钟产生一个新区块,区块奖励最初为50 BTC,每约21万个区块(约4年)减半一次,截至目前,已完成三次减半,当前区块奖励为3.125 BTC,预计2024年第四次减半后将降至1.5625 BTC,这一机制意味着,比特币的发行速度随时间递减,直至2140年左右,最后一枚比特币被挖出,总量将永久锁定在2100万枚。
从技术层面看,比特币的“绝对稀缺性”由代码和共识共同保障:任何修改增发规则的提案,需获得全网矿工(现已过渡至质押者)的绝大多数支持,这几乎不可能实现。“BTC增发”在现有框架下纯属伪命题,其价值支撑的核心正是“不可增发的数字黄金”叙事。

与比特币的绝对稀缺不同,以太坊的货币政策经历了从“潜在增发”到“主动通缩”的颠覆性变革,这一转变源于其从“PoW”向“权益证明(PoS)”的“合并”(The Merge)升级。
在PoW阶段,以太坊的发行机制与比特币类似,但存在两大差异:一是区块奖励更高(最初5 ETH,后降至2 ETH),二是没有“减半”机制,导致年通胀率长期维持在5%-7%,为激励矿工,每笔交易费(Gas费)也全部归矿工所有,进一步加剧了ETH的流通量增长,市场对“以太坊增发”的担忧主要源于其通胀高于BTC,削弱了“价值存储”属性。
2022年9月,“合并”完成,以太坊从PoW转向PoS,同时引入了EIP-1559协议,该协议的核心机制是:每笔交易费将被“销毁”(burn),而区块奖励则由质押者获得,这一设计使得ETH的流通量取决于“发行量”与“销毁量”的差值:

数据显示,自EIP-1559实施以来,以太坊多次出现“日通缩”,累计销毁量已超300万枚(截至2023年底),尽管质押提款(如2023年3月开启)会增加短期流通量,但长期来看,以太坊已从“潜在增发”转向“动态通缩”,其货币政策更注重生态发展与价值捕获的平衡。
为何“以太坊BTC增发”仍会引发讨论?这背后主要有三重认知误区:
部分投资者将“增发”(新增发行)与“通胀”(价值稀释)画等号,对BTC而言,两者一致(总量恒定,无增发即无通胀);但对ETH而言,即便存在“增发”(如质押奖励),若销毁量更高,整体仍可通缩,2023年以太坊年化通胀率一度降至-0.5%,增发”的质押奖励已被交易费销毁抵消,反而支撑了币价。

以太坊作为“可编程区块链”,协议升级是其核心特征(如EIP-1559的引入),但这种“可变性”是在社区共识下进行的渐进式优化,而非“随意增发”,若未来以太坊社区提议调整质押奖励或销毁机制,需通过多重共识流程(如核心开发者提案、社区投票、测试网验证等),绝非“单方面增发”。
2023年以太坊质押提款开放后,部分投资者担忧“质押者抛售导致ETH增发”,质押提款只是释放了已发行的ETH(此前质押奖励已计入流通量),并未新增发行;相反,质押者需锁定ETH参与验证,若质押量增加,反而可能减少流通供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以太坊质押率已超20%,质押生态的完善进一步稳定了货币政策。
BTC与ETH的货币政策差异,本质源于其定位与生态逻辑的不同:
“以太坊BTC增发”更多是市场对货币政策理解的偏差:BTC的绝对稀缺性早已由代码与共识锁定,不存在增发可能;以太坊则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了从通胀到通缩的转变,其政策调整始终以生态优化为导向,对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增发”的伪命题,不如关注两大公链的长期价值——BTC的“数字黄金”叙事与ETH的“生态赋能”逻辑,方能在加密货币的浪潮中把握真正的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