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资产的普及,以太坊(Ethereum)作为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吸引了无数中国投资者的目光,由于中国对加密货币采取的严格监管政策,许多人心存疑虑:“在中国进行以太坊交易,到底犯不犯法?”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您交易的具体方式、参与的角色以及交易的标的物,本文将为您详细梳理中国当前的政策框架,并分析不同以太坊交易行为所面临的法律风险。
要理解以太坊交易是否合法,首先必须了解中国对加密货币的宏观政策基调,自2017年以来,中国的监管政策经历了数次升级,但核心方向始终明确:全面禁止加密货币的金融相关活动,严厉打击相关犯罪。

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禁止金融机构参与: 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以下简称“924通知”)明确规定,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这意味着,任何银行、支付机构等都不能为加密货币提供开户、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服务。
禁止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 政策的重点是打击利用加密货币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洗钱等,这些行为在任何国家都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在中国更是被重点打击的对象。
基于上述政策,我们可以将以太坊交易行为分为几类,并分析其合法性:
这是目前中国投资者参与以太坊交易最常见的方式,即通过场外交易(OTC)平台或私下联系,用人民币直接从个人手中购买以太坊。

个人之间的P2P交易不直接构成犯罪,但风险极高,不受法律保护,一旦发生纠纷或损失,维权成本巨大。
许多中国投资者通过“科学上网”访问并使用Binance、OKX、Coinbase等境外加密货币交易所进行交易。
使用境外交易所目前是“打擦边球”的行为,法律风险相对较低,但资金安全、外汇管制和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其主要风险。
以太坊的“挖矿”是指通过计算机算力参与网络共识,以获得新发行的以太币作为奖励的行为。
如果您将以太坊视为一种类似收藏品(如邮票、古董)的“商品”进行持有和交易,而非投资品或金融工具。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没有“交易罪”,但有“关联罪”: 单纯地买入、卖出以太坊这个行为本身,在中国法律中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罪名。任何交易行为一旦触犯了其他法律,就可能构成犯罪,如果您的交易涉及洗钱、非法集资、诈骗或逃汇,那么您将面临严重的刑事处罚。
法律不保护,风险自担: 中国法律不承认以太坊的“货币”地位,也不保护相关的交易合同,这意味着,您在以太坊交易中的一切风险,包括价格波动、平台跑路、交易欺诈等,都需要由个人完全承担。
监管趋势:趋严、趋紧。 从禁止金融机构参与,到取缔挖矿,再到严厉打击相关犯罪,中国的监管政策呈现出越来越严格的态势,未来不排除出台更全面、更具体的监管措施。
给投资者的建议:
最安全的做法是:在中国境内,远离任何形式的加密货币交易。 如果您确实希望参与,请务必将其视为一场高风险的投机行为,并充分认识到可能面临的法律和财产双重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