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9月完成“合并”(The Merge)以来,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共识机制,其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便是引入了通缩模型,这意味着ETH的总量不再像比特币那样绝对恒定,而是可能因销毁和增发两种力量的动态平衡而减少,最近以太坊的通缩情况究竟如何?这背后又反映了什么?
要回答“通缩多少”,我们必须先了解其背后的经济模型。

通缩 = 销毁量 - 增发量
当某个时间段的销毁总额大于增发总额时,以太坊就处于通缩状态,ETH的净供应量减少,反之,则处于通胀状态。
以太坊的通缩情况并非一成不变,它直接与网络活跃度挂钩,当市场繁荣、链上交易活动频繁时,Gas费上涨,销毁量激增,通缩效应显著;反之,当市场低迷时,交易量减少,销毁量下降,增发量可能超过销毁量,导致短期通胀。

让我们回顾一下近期的表现:
市场回暖期的强劲通缩: 进入2024年,受以太坊现货ETF获批等重大利好消息推动,市场情绪高涨,ETH价格屡创新高,在此期间,以太坊网络活动非常活跃,NFT交易、DeFi交互以及日常转账都十分频繁,这直接推高了Gas费,导致ETH的销毁量远超增发量,在某些单日高峰,ETH的日通缩量甚至可以达到数千枚,使得年化通缩率一度突破-2%甚至更高,这表明在市场热点驱动下,ETH的稀缺性得到了显著增强。
市场冷静期的温和通胀: 在市场相对平稳或回调的阶段,网络活动减少,平均Gas费维持在较低水平,每日的增发量(主要由大量质押的ETH产生)会轻易超过销毁量,数据显示,在多数普通交易日,以太坊的日增发量大约在1300-1500枚左右,如果当日销毁量低于这个数值,那么当天就会净增发ETH,出现轻微的通胀,这种状态是常态化的,也是系统维持安全运行的基础成本。

最近以太坊的通缩状态呈现出明显的“脉冲式”特征:
以太坊的通缩模型是其价值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回答“以太坊最近通缩多少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它是一个实时变动的数字,最近的数据显示,以太坊在市场活跃时表现出强劲的通缩能力,能实现数千枚ETH的日净销毁;而在市场平淡时,则会回归到由增发主导的温和通胀状态。
这种动态平衡恰恰是以太坊新经济设计的精妙之处,它将网络的价值捕获机制(通过Gas费销毁)与网络安全机制(通过增发激励)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对于关注ETH的投资者和用户而言,与其紧盯一个具体的通缩数量,不如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以太坊的通缩,本质上是以其网络应用繁荣为燃料,驱动的一种内生性的价值回馈机制。 当你下一次在链上进行一笔交易时,你支付的Gas费,可能正在为整个ETH生态系统创造着稀缺性。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