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资讯

传感器走向“AI on-chip”与低功耗集成化

发布时间:2025-07-17 02:46:30

传感器技术正向“AI on-chip”(片上人工智能)与低功耗集成化方向加速演进,这一趋势由物联网、自动驾驶、工业4.0等场景需求驱动,同时受芯片工艺、算法优化和材料创新的支撑。以下从技术驱动、应用落地、行业挑战及未来趋势四方面综合分析:


一、AI on-chip的技术驱动与创新

  1. 存算一体架构突破瓶颈
  • 冯·诺伊曼瓶颈的解决 :传统架构中数据在处理器与存储器间频繁搬运导致高功耗和延迟。存内计算(In-Memory Computing)通过直接在存储器中嵌入计算单元,减少数据迁移,提升能效(如ReRAM/PCRAM等新型存储器)。
  • 神经形态芯片的实践 :模仿生物神经元的事件驱动型芯片(如英特尔Loihi),仅在输入触发时激活,功耗仅为传统芯片的1/1000,适用于实时感知决策场景。
  1. 多模态融合与边缘智能
  • 传感器 AI MCU集成 :如国芯科技CCR7002芯片集成NPU引擎(0.3TOPS@INT8),支持端侧运行TensorFlow模型,实现本地化数据处理(如汽车座舱舒适性评估、跌倒检测)。
  • 多传感器协同 :Melexis的ToF传感器MLX75027结合MulticoreWare的AI算法,实现驾驶员身份验证和防疲劳检测,单芯片完成3D深度信息采集与实时分析。
  1. 端侧推理能力升级
  • 轻量化模型部署 :通过模型剪枝、量化技术(如INT8精度),将AI模型压缩至MCU可承载范围(如<100KB),支持低资源设备运行。
  • 专用硬件加速 :索尼偏光图像传感器(如IMX253MZR)集成4向偏光元件与全局快门,结合后端AI处理实现材质缺陷检测,速率达68.3fps。

二、低功耗集成化的实现路径

  1. 材料与器件创新
  • MEMS工艺优化 :深圳计划建设MEMS中试线,推动传感器与CMOS工艺兼容,降低制造能耗。
  • 新型半导体材料 :GaN(氮化镓)用于激光雷达驱动电路,功耗降低30%;硅光子技术提升光通信效率,减少数据传输损耗。
  1. 电路设计革新
  • 动态功耗管理 :TI毫米波传感器(如AWR系列)采用事件触发机制,休眠功耗低至5μW,唤醒响应时间<10ms。
  • 近传感处理 (Near-Sensor Computing):在传感器附近部署预处理单元,仅上传有效数据,减少无线传输能耗(如智能家居传感器)。
  1. 封装技术演进
  • 3D堆叠集成 :如CCR7002芯片采用多芯片封装(SiP),集成RISC-V处理器与AI加速核,缩小面积并降低互联功耗。
  • 晶圆级封装 (WLP):提升良率并减少引线长度,适用于微型化传感器(如MEMS麦克风)。

三、应用场景的产业化突破

  1. 汽车电子:智能化与安全升级

    场景 技术方案 代表案例
    自动驾驶 激光雷达 毫米波 摄像头多传感器融合 TI毫米波雷达(AWR系列)
    舱内监控 ToF AI算法(防疲劳/身份识别) Melexis MLX75027
    电池管理 温度/电流传感器 边缘AI预测 国芯科技CCR4001S
  2. 工业物联网:预测性维护与质量控制

  • 振动传感器 AI模型预测电机故障,减少停机损失(TI振动传感方案)。
  • 偏光传感器检测玻璃应力裂纹,精度较传统光学提升40%。
  1. 消费电子:能效与体验平衡
  • 可穿戴设备:超低功耗生物传感器(如CGM连续血糖监测)支持周级续航。
  • 智能家居:温湿度传感器(如SHT40)结合自适应算法,空调能耗降低15%。

四、行业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技术瓶颈
  • 工艺限制 :7nm以下制程的漏电问题影响集成度,需探索二维材料(如MoS₂晶体管)。
  • 多传感器标定难 :通过端到端学习自动校准(如自动驾驶感知融合网络)。
  1. 供应链风险
  • 中国智能传感器核心材料(如高纯硅片)进口依赖度>60%,需加速国产化(深圳政策扶持8英寸MEMS线量产)。
  1. 标准化与成本
  • 缺乏统一接口协议,联盟推动方案(如IEEE P1451.5智能传感器接口标准)。
  • 研发成本高:IDTechEx数据显示,单一传感器研发周期达3-5年,成本超2000万美元,需产研协同分摊风险。

五、未来趋势:从感知到自主决策

  1. 神经形态计算普及
    脉冲神经网络(SNN)芯片将在2025-2035年实现商用,适用于机器人实时避障与自适应控制。

结论 :传感器向“AI on-chip 低功耗”的演进本质是数据生成与决策的边界消融。短期看,MEMS集成与边缘AI将主导汽车、工业场景;长期需突破材料与架构瓶颈,向神经形态计算和能源自治跃进。中国需强化制造能力(如深圳MEMS中试线)与生态协同,以应对全球竞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