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不少AI行业的团队在同一个地方摔跤:花大价钱搭了 GPU 集群,挖来算法高手优化模型,最后却卡在数据这一环节。就像烧着最旺的炭火,拿着祖传十六代的食谱,要做菜时却发现食材要么锁在深窖里拿不出来,要么已经受潮变质 —— 这样怎么可能做出好菜?AI圈子里现在逐渐形成一个共识:算力决定跑多快,算法决定以什么姿势跑,而数据才真正决定能跑多远,不管是在训练,还是在推理。
一、数据是AI 的 "命根子",没好数据一切白搭
老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AI 训练为例,本质上和炼丹没区别。把 AI 训练比作炼丹,数据就是那些珍贵药材,算法是祖传的丹方,算力则是炉膛里的火焰。火焰再旺,丹方再妙,没有足够的好药材,终究炼不出真东西。之前参加过一个技术沙龙,某大厂 AI 负责人分享过一个案例:他们用同样的算法和算力,分别用 100 万和 1000 万样本训练图像识别模型,前者准确率死活突破不了 85%,后者轻松飙到 95%—— 这就是数据量对模型上限的直接影响。
数据质量的重要性更不用多说。Garbage in,garbage out(GIGO),优质标注数据和杂乱数据训练出的模型,能力天差地别。之前跟某自动驾驶公司的朋友聊,模型在测试集上准确率高达 99%,实际路测却频频误判。最后排查发现,训练数据里有大量不清晰的、重复标注的样本(这里澄清一个观点,即便是现在的自动驾驶端到端模型训练,也不是直接把所有数据不做甄别不做处理的一股脑扔进去),相当于用一堆过期药材炼丹,药效自然打折扣。
但光有好数据还不够,得有地方好好存着,要用的时候能马上拿到。一个做垂直模型的朋友提供的信息,他们之前用10 台 A100做微调, 每天有 60% 的时间在空转,就因为数据从存储加载到内存要花两小时。后来换成高性能存储方案,加载时间压缩到 15 分钟,同等算力下的模型迭代速度直接提升 3 倍。这就是存储的核心价值 —— 让数据在需要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该去的地方。
现在大模型训练的数据量早就突破PB 级了。某 AI 公司的训练数据集,光是文本就存了 80 万亿 tokens,相当于把四库全书复印几千万次。这么庞大的数据量,普通存储根本扛不住 —— 不是存不下,是调不出来。就像你有一仓库药材,却只有一个小窗口能取,炼丹时能不手忙脚乱吗?
二、协议选择:数据流转的"交通规则"
搞AI 存储,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协议选择。存储的协议就像城市里的交通系统规则,不同路段得有不同规则:有的要兼容各种车型,有的要保证通行速度,有的得兼顾成本。选错协议,就像在乡村马路上飙法拉利,再好的车也跑不起来。
数据收集阶段就像在全国各地收药材,得兼容各种运输方式。这时候NFS/SMB 协议就派上用场了,不管是监控摄像头的实时数据,还是实验室的测试样本,还是企业尘封已久的生产数据,都能通过这些通用协议汇总。某传统AI公司(之前的几小龙之一)做城市 AI 监控项目时,接入的数据源有几十种,从老旧模拟摄像头到 4K 智能相机,全靠传统文件存储协议的兼容性,才把分散的视频帧统一存起来。
对象存储的S3 协议适合收集互联网数据。爬网页、下图片、存日志,这些非结构化数据用 S3 协议管理效率最高。之前某搜索引擎公司搭的数据湖,用 S3 协议存了 200 亿张图片,既能按时间戳检索,又能批量导出,比传统文件系统省了非常多的管理成本。
这里稍微啰嗦一下文件存储与对象存储。对象存储和文件存储的核心区别,藏在数据组织的逻辑里。
文件存储像传统的户籍档案管理,用层层嵌套的文件夹构建树状结构—— 就像按 "省 - 市 - 区 - 街道 - 小区" 的层级存放居民信息,要找某个人,得顺着目录一级级点开。这种结构适合人机交互,我们能直观理解 "文档 / 项目报告 / 2025Q2" 这样的路径,但面对海量数据时,层级越多,查找效率越受影响,就像翻查跨省的老档案,得先找省档案馆,再转市档案馆,中间环节多了,自然慢下来。
对象存储则是给每个数据单元发了"身份证",用键值对(Key-Value)的扁平结构直接映射 —— 不管是北京的张三还是上海的李四,都用唯一标识符关联信息,无需层级跳转。就像全国人口数据库,输入身份证号能直接调出信息,省去了翻找各级目录的麻烦。这种结构在数据量突破亿级后优势明显,某客户的对象存储系统里存了 10 亿张图片,用对象 ID 查找只需 10 毫秒,换成文件存储按路径查找,平均要花 300 毫秒。形象点说,文件存储是按书架分类放书,找书得先看大类标签,再查小类抽屉;对象存储则是给每本书贴了唯一二维码,扫码直接定位,哪怕书堆成山,也能一秒找到。这就是为什么 AI 训练的海量样本、互联网的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地选择对象存储 —— 不是树状结构不好,而是当数据多到像漫天繁星时,扁平的 "身份证" 式管理,显然更高效。
到了数据处理阶段,就像在仓库里分拣药材,需要灵活高效的操作。这时候HDFS 协议的优势就显出来了,特别适合大数据处理框架。有电商平台的客户做用户画像训练,每天要处理 50TB 用户行为数据,用 HDFS 协议配合 Spark 集群,3 小时就能完成清洗和特征提取,换成普通文件协议得折腾一整夜。
最关键的模型训练阶段,必须上"高速路"。POSIX 协议就像专为赛车设计的赛道,能让数据以数十GB 级速度涌向 GPU。同样的训练任务,采用 POSIX 协议后,性能更高,GPU利用更高效。因为训练时 GPU 需要随机读取大量小文件,POSIX 协议的元数据处理能力远超其他协议,能避免 "赛车等红灯" 的尴尬。
三、介质选择:给数据找对合适的承载对象
存储介质的选择,本质上是在速度、容量和成本之间找平衡。就像不同食材需要不同保鲜方式:有的要冷冻,有的要冷藏,有的常温保存,有的做成熟食随蒸随用。选对介质,既能保证数据"新鲜",又能省下不少钱。
HDD 硬盘就像老家的地窖,容量大、成本低,适合存冷数据。比如科研机构的气象 AI 模型,要存过去 几十0 年的全球气象数据,总量超 几十 PB。用氦气密封 HDD 组建归档存储,每 TB 成本不到 NVMe SSD 的六分之一。虽然读取慢点,但这些数据每月最多调用一次,完全能接受。
SATA SSD 好比家里的双门冰箱,比地窖存取快,又比台面保鲜盒能装。之前有个银行客户的智能风控系统,要实时调取近 3 个月交易数据,约 50TB。用 SATA SSD 组建存储池后,相比于之前的HDD存储系统,单笔查询时间从 HDD 的 2 秒压到 0.3 秒,既满足性能需求,又比全 NVMe 方案省了 60% 成本(这是之前的数据,现在SATA SSD和Nvme SSD价格已经差不多了)。但 SATA SSD 有瓶颈,接口速度最高 6Gbps,就像冰箱门太小,拿东西快不到哪去。
NVMe SSD 是真正的 "台面保鲜盒",存取速率极高,PCIe 4.0 规格的顺序读写速度能到 5GB/s以上,随机读写 IOPS 轻松突破百万,相当于把药材直接摊在炼丹炉边。有自动驾驶公司训练决策模型时,要同时加载数十路高清摄像头数据,每路每秒 200MB,只有 NVMe SSD 能扛住这吞吐量。现在 PCIe 5.0 的 NVMe SSD 也普及了,速度比 4.0 翻一倍,极限性能又更高了。
实际使用时,合理的规划是做数据分层:热数据(正在训练的样本、高频访问的模型参数)放TLC 介质的 NVMe SSD,像把新鲜菜放冰箱;温数据(上周用过的训练集、模型 checkpoint)存 QLC 介质的 NVMe SSD,相当于放冷冻室;冷数据(历史日志、原始采集数据)归档到 HDD,就像放进地窖。既保证性能,又把存储成本控制在预算内。
这里得注意一下:QLC 介质虽便宜,但写入寿命比 TLC 短。如果用 QLC做长期的数据读写,很容易出现坏块(因为SSD有DWPD的限制)。正确做法是 TLC 存写入频繁的数据,QLC 存以读为主的数据。
四、部署形式:怎么摆"灶台" 和 "食材库"
存储和计算的部署方式,直接影响AI 系统的效率。
计算与存储分离部署,就像把厨房和仓库分开。仓库做大些,存更多食材,厨房按需调整大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灵活,某项目这样规划:因为计算和数据的需求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用10 台存储服务器集中存数据和模型文件,前端根据业务部门的需求动态增减 GPU 节点,存储资源却不用动。对数据量比较大,且算力和数据需求非同步增长的场景,分离部署能省不少钱 —— 毕竟存储和计算的生命周期不一样,没必要一起升级。
但分离部署有个绕不开的问题:数据搬运。比如做图像生成模型推理时,每次生成图片都要从存储加载**GB 数据,分离部署时数据读取时间很长,换成融合部署后,数据直接从本地读取,延迟降到毫秒级。这就是计算存储融合部署的优势:数据不用跑路,直接在本地处理。
计算存储融合部署,相当于把食材柜嵌在灶台边,拿取极快。某超算中心做大语言模型的二次训练时,用融合架构把**TB 训练数据直接存在 GPU 服务器的本地 NVMe SSD 里,加载速度比分离部署快 4 倍,原本 10 天的训练周期缩短到 7 天。对数据密集型训练任务,这种部署方式能把算力利用率拉满 —— 毕竟 GPU 每空转一秒都是钱。
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混合部署":训练微调阶段的热数据用融合部署(注意:这里的训练不是基础模型的训练,是指做一些小型的微调),让数据离算力越近越好;训练阶段的冷数据和推理阶段的数据用分离部署,方便灵活扩缩容;冷数据归档则用独立的HDD存储,节省成本。
五、训练环节:全流程的存储需求
数据收集阶段讲究"全",不管结构化表格还是非结构化视频,都得能存。某做垂直行业(农业)的 AI 公司收集农田数据时,既用 S3 协议存无人机航拍图,又用 NFS 协议取传感器数据,最后汇总到统一存储池。这个阶段存储不用太快,但一定要能接各种数据源,就像收纳箱得有不同尺寸的格子。
数据处理阶段更看重"活"。清洗、标注、格式转换这些操作,需要存储支持高并发小文件读写。某自动驾驶公司标注 3D 点云数据时,每天要处理数百万个小文件,用普通存储时标注软件经常卡壳,换成支持 POSIX 协议的并行文件系统后,100 个标注员同时工作也不卡顿。
到了模型训练阶段,存储性能直接决定训练速度。Checkpoint 机制是存储性能的 "照妖镜"。简单说,Checkpoint 就是训练过程中的 "存档",定期把模型参数、优化器状态、训练步数这些关键信息存起来。为什么要存档?某团队曾因 GPU 突然断电,丢失了 3 天的训练进度,不得不从头再来 —— 这就是 Checkpoint 的价值。但存档操作很费存储:一个 2000 亿参数的模型,每次 Checkpoint 要写 2T左右数据,每小时存一次,一天就产生 48TB 数据。
更麻烦的是Checkpoint 的读写性能。某团队用普通存储(基于Ceph架构) 存 Checkpoint,每次写入要等 10分钟以上,为不影响训练,只能两小时存一次,结果某天服务器故障,丢了近两小时进度。换成高性能存储后,写入时间压缩到 30 秒,他们改成每 15 分钟存一次,安全性大大提高,训练效率反而更高 —— 毕竟等待时间短了。在分布式训练中,Checkpoint 还得同步,100 个节点同时写数据,存储系统要是扛不住,整个集群都得等着。
六、推理环节:存储性能的"精细活"
如果说训练对存储是"暴饮暴食",那推理就是 "细水长流"—— 看似量小,实则讲究精准快速。
KV Cache 是大语言模型推理的 "内存杀手"。简单说,模型处理每段文本时,会生成一堆中间结果(Key 和 Value 向量)存在缓存里,后面接着处理时直接用,不用重算。就像厨师切菜时把常用配料放在手边,不用每次去冰箱拿。但 GPU 的显存就像厨房台面,空间有限还贵得离谱 ——H100 的 80GB 显存,每 GB 成本比 NVMe SSD 高 10 倍以上。
当新用户发来请求,GPU 显存满了怎么办?只能把老用户的 KV Cache 清掉。等老用户继续聊天时,又得重新生成这些缓存,非常浪费算力,相当于厨师把切好的配料扔了再重切,纯属浪费功夫。
这时候高性能存储就成了"救星"。把暂时不用的 KV Cache 挪到 NVMe SSD 里,用户回来时再快速加载,比重新生成快 10 倍。之前做过测试:用 PCIe 4.0 NVMe SSD 存 KV Cache,恢复一个 1000 轮对话的上下文只需 80 毫秒,而重新生成要 1 秒,还省了 90% 算力。
推理存储还有个特殊需求:低延迟。比如实时翻译系统要求响应时间低于100 毫秒,其中存储读取模型片段的时间必须控制在 30 毫秒内。可以把常用小模型存在 GPU 显存,大模型分片存在 NVMe SSD,用预加载技术提前把可能用到的片段读进内存,既省了显存,又保证了速度。
七、数据的未来
当算力的火焰在集群中熊熊燃烧,当算法的丹方在代码中流转迭代,真正决定AI 价值高度的,永远是那些静默存储的数据。它们是智能时代的原油,是训练模型的基石,是企业落地效果的保障,更是开启AI认知革命的密钥。AI高性能存储的价值,在于让每一份数据都能在恰当的时刻迸发能量,如同精准调配的药材,在炼丹炉中淬炼出改变世界的力量。
数据存储 算力调度 模型管理 知识库 Agent开发 E2E观测优化,AI全栈解决方案,六合一!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