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资讯

华为力挺!液冷服务器市场大爆发

发布时间:2025-09-22 01:46:09
本站报道(文 / 吴子鹏)日前,在 2025 AI DC 产业发展大会期间,华为董事、ICT BG CEO 杨超斌表示:“随着 AI 算力规模与芯片功率的快速提升,液冷数据 中心正成为 AIDC 的必然选择。” 这一观点精准捕捉了当前数据中心行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AIDC 是智算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当前,AI 技术与产业正加速迭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渗透至各个行业。算力的核心是底层 处理器,目前主流处理器的热流密度已达 150 瓦 / 平方厘米;而大模型训练、 深度学习等高算力应用场景,正推动 AI 芯片功耗持续攀升 —— 预计未来几年,单个处理器表面的热流密度将突破 200 瓦 / 平方厘米。在此背景下,传统风冷数据中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散热挑战。

从实际应用来看,单机柜功率已从过去的 5-10kW 攀升至 30-100kW,部分场景甚至更高;同时,数据中心 PUE(能源使用效率)的要求也日益严苛,液冷技术正从 “可选项” 加速迈向 “必选项”。Markets and Markets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数据中心液冷市场规模约为 19.6 亿美元,2025 年预计增至 28.4 亿美元,同比增长 44.9%;到 2032 年,该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211.4 亿美元,2025-2032 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33.2%。

液冷技术:为何成为必然选择?

实测数据表明,传统风冷数据中心在单机柜功率超过 20kW 时便会出现散热失效;随着功率进一步攀升,单纯 “堆风扇” 不仅会导致散热效率骤降,还会引发能耗激增、噪声超标、空间占用过大的三重问题。从经济性角度看,当单机柜功率>20kW 时,风冷方案的投资回报率会极速下降;一旦单机柜功率突破 100kW,液冷就成为唯一可行的技术方案。

政策层面的 “红线”,进一步加速了风冷在高功率数据中心的淘汰进程。随着 “东数西算” 工程的深入推进,数据中心的绿色化、高效化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要求。《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明确规定,新建数据中心 PUE 需低于 1.25;而液冷技术可将数据中心 PUE 降至 1.05 以下,远优于传统风冷系统,这一政策导向直接推动了液冷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此外,“双碳” 目标的推进也为液冷服务器加速落地提供了重要助力:数据中心作为高能耗行业,绿色化转型迫在眉睫,而液冷技术相比传统风冷可节能 30% 以上,空调能耗占比从 35% 降至 15% 以下,为数据中心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液冷技术的市场空间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扩张,前述数据已充分印证这一趋势。从市场结构来看,冷板式液冷目前占据主导地位,2024 年其在数据中心液冷市场的占比超过 90%;与此同时,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与成本下降,浸没式液冷正加速普及,逐渐成为高密度 AI 算力场景的首选方案。

当前,液冷服务器的发展路线主要分为冷板式与浸没式(此外还有喷淋式等其他技术路线,但市占比不足 3%)。具体来看,冷板式液冷系统的 PUE 通常在 1.1-1.2,而浸没式液冷系统的 PUE 可降至 1.05 以下,且能支持单柜功率 120kW ,较传统风冷系统的能效提升极为显著。

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发展,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了 “最优解”:冷板式液冷的核心优势在于兼容性强,无需对服务器结构进行大幅改造,可直接兼容现有风冷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改造成本低、周期短,因此占据当前液冷市场超 90% 的份额;浸没式液冷则在散热效率上更具优势,已在 GPU 密集型场景实现突破,尤其适用于 100kW / 机柜以上的超高密度场景。这种技术分化并非 “内耗”,而是液冷技术生态走向成熟的标志 —— 它使得液冷方案能够覆盖从边缘计算到超算中心的全场景需求。

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各类液冷设备与材料的成本正快速下降。目前,冷板式液冷的单千瓦成本已接近风冷;经过规模化生产后,冷板、CDU(冷却分配单元)等核心设备的价格可下降 30% 以上;若采用国产冷却液,成本较进口产品还能再降低 30%。在部分优化后的部署方案中,冷板式液冷方案的单柜成本已降至 15-20 万元,每千瓦冷却成本约为 300 美元。

技术路线的演进还带来了空间利用率的革命性提升:相较于同等功率的风冷机房,液冷机房的空间利用率至少提升数倍,这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核心区域尤为重要。同时,液冷系统的维护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 —— 通过模块化设计(如快换接头、冗余管路),系统泄漏风险被进一步降低。这些综合优势使得液冷技术不仅在技术指标上领先,更在全生命周期成本上具备了竞争力。

国产液冷服务器产业链

目前,国内液冷服务器产业链的 “全景图” 已初步形成,可清晰划分为上游零部件及设备供应商、中游液冷服务器及集成商、下游算力使用者三大环节。

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产业链上游聚焦核心零部件供应,涵盖散热材料、关键部件与专用设备三大领域,是决定产业链自主可控程度的关键环节。当前,该领域呈现 “部分突破、整体追赶” 的格局,在政策推动下,国产替代进程正明显加速。

·散热材料:已形成多元化技术路线布局,氟化液是当前主流选择(如 SoluKing 长效液冷工质),其核心要求是具备高绝缘性、无腐蚀性与化学稳定性。目前,润禾材料、巨化股份等国内企业已实现冷却液量产,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高端市场仍由 3M 等海外企业主导。​

·金属材料:中铝集团、紫金矿业提供的铝、铜原材料,为液冷板生产提供了基础支撑;银邦股份、华锋铝业等企业的铝热传输材料加工精度已达国际标准,为液冷板国产化奠定了关键基础。

·关键部件:英维克、飞荣达、科创新源等企业可提供冷板、快速接头(UQD)等核心部件,但全球快换接头市场目前仍由 Parker、Staubli、Eaton 三家企业垄断,市占比合计达 90%。

·CDU(冷却分配单元)环节:设备主要集成水泵、换热器、 控制器,其价值量占液冷系统的 20%-25%。目前,英维克、高澜股份、曙光数创等国内企业推出的 CDU 产品,已实现板式换热器、电动比例阀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其中,英维克可提供覆盖 CDU、管路、冷源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中游:服务器制造,从 “风冷为 ” 到 “液冷主导”
产业链中游的液冷服务器制造环节,正经历从 “风冷为主、液冷为辅” 到 “液冷主导、多技术并存” 的战略转型,形成了 “全能型厂商 专业派玩家” 的二元竞争格局。

·全能型厂商:以传统服务器龙头企业为代表,凭借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与规模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主要包括华为、中科曙光、浪潮信息、中兴通讯等。

·专业派玩家:聚焦液冷技术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 如英维克在冷板式液冷领域优势显著;高澜股份通过 “液冷 电力 网络” 的协同优化设计,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曙光数创则专注于浸没式液冷技术。

下游:应用场景多元化,需求全面释放
液冷服务器的下游应用市场,正从互联网巨头的 “先锋试验”,快速扩展到电信运营商、超算中心乃至边缘计算的广阔领域,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格局。

·互联网行业:阿里巴巴(以单相浸没式为主)、百度、腾讯、京东等企业,纷纷部署液冷服务器以支撑 AI 训练与大规模数据处理需求;
·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加速推进液冷智算中心建设,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向高效化、绿色化升级;
·第三方 IDC 服务:万国数据、世纪互联等企业引入液冷技术,提升数据中心能效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超算与政府项目:国家超算中心普遍采用浸没式液冷技术,成为液冷技术创新的 “试验田”;同时,在金融、制造等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液冷服务器也开始崭露头角。

结语

全球液冷服务器产业链正经历从 “可选项” 到 “必选项” 的关键转变。在政策引导、技术突破、市场需求的三重驱动下,液冷技术将成为高密度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支撑。未来,随着行业标准化推进、成本持续下降与跨界应用拓展,液冷产业链将加速走向成熟,推动数据中心进入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新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