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资讯

纳微GaN与SiC技术革新数据中心电力架构

发布时间:2025-10-30 15:46:07

Part.01

AI技术迅猛发展下的数据中心

人工智能(AI)正驱动数据中心能耗需求急剧增长

随着云端大规模人工智能(AI)的迅速发展与部署,包括OpenAI开发的ChatGPT在内,越来越多高性能的、为特定目标设计的AI处理器正被集成至数据中心服务器中。人工智能技术涵盖机器学习(ML)、深度学习(DL)及生成式AI,其核心目标是模拟人类的任务执行方式、行为模式与智能思维。这一技术范式的演进,正在深刻重塑汽车、制造、医疗等关键行业的业务流程与运营模式。

为应对算力与数据需求的激增,全球数据中心的部署规模在过去十年间已增长一倍,达到约7,000座。预计到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将升至1,000太瓦时(TWh),是2022年(460TWh)的两倍多。

而到2030年,仅美国境内的能耗水平预计将达到这一规模。值得注意的是,数据中心的扩张趋势并不限于美国:瑞典的数据中心用电量预计将在2030年翻倍,并在2040年再次翻倍;英国也呈现类似态势,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增长约五倍。总体而言,到2030年,数据中心的用电量预计将占全球总电力消耗的约8%,其中主要增长动力来源于人工智能的持续扩展与计算需求的指数级提升。

下一代运用800 VDC架构的AI工厂

当前的数据中心架构普遍采用传统的54V机架内配电系统,其功率仅限于数百千瓦(kW)。为了将低压大电流从机架式电源传输到计算托盘,需要使用体积庞大的铜母线。当功率超过200kW时,由于功率密度、铜材需求以及系统效率降低等因素,这一架构将面临物理限制。

随着“AI工厂”的出现,一类专为大规模同步AI和高性能计算(HPC)工作负载设计的数据中心,对电力架构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传统企业级和传统云数据中心已无法满足当前加速计算平台所需的多兆瓦机架功率密度。面对这些挑战,数据中心电力架构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未来的下一代AI工厂将需要以吉瓦(GW)级电力来满足迅速增长的AI计算需求。由于采用了800 VDC(直流)高电压架构,铜线的厚度得以减少高达45%,这是因为相同功率下,高压架构的电流低,因此电阻上的功率损耗显著降低(I2R)。若使用传统的54 VDC系统,为一台1MW机架供电就需要超过200公斤的铜材,这对于未来功率需求达到数吉瓦级的AI数据中心来说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800V直流电可直接为IT机架供电(无需额外的AC-DC转换器),并通过后续DC-DC转换器降低至以驱动GPU的电压。除此之外,这种新架构还可使端到端电能效率提高约5%,将维护成本降低70%(因电源模块故障更少),并通过将高压直流电直连至IT与计算机机架来降低冷却成本。

NVIDIA目前处于下一代数据中心电力架构的前沿,率先采用800 VDC作为高密度AI计算基础设施的新标杆。

800 VDC 电力分配的优势:

通过减少电阻损耗与铜材使用量 , 实现更高的能效;

可扩展的基础架构 , 以高度紧凑的方案输出兆瓦(MW) 级机架功率;

与IEC低压直流(LVDC,≤1,500 VDC)分类标准保持全球一致;

简化的电力分配设计 ,具备高效的热管理能力。

图 1: 从电网端到GPU,纳微先进的GaN和SiC技术为AI数据中心功率转换的每一级提供支持

Part.02

宽禁带半导体如何破局?

宽禁带(WBG)功率半导体是实现800 VDC架构的关键

硅(Silicon)器件在功率电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多年,但在越来越多现有与新兴的行业应用中,其性能正逐渐逼近极限。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如GaN(氮化镓)和SiC(碳化硅),能够承受更高的电场,从而具备更高的耐压能力,且单位面积电阻更低,以上对于实现更高功率密度与能效至关重要。

此外,宽禁带器件还能在更高的开关频率下工作,这不仅提升了系统性能,还能减少对滤波的需求,从而使用更小的外部元件(原理是:开关速度越快,能量传输的单元越小,因此电路中无源元件与电感元件所需存储的能量也越少)。

与传统硅器件相比,这些特性带来了诸多优势:电力电子系统体积更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可靠性更强。更高的耐压能力为高功率设计开辟了新机会,而显著提升的能效可在更紧凑尺寸下实现同等性能,或在相同尺寸中实现更强性能。

然而,在提高功率密度的过程中仍存在多项挑战:高密度电源系统对热管理(尤其是散热)的要求更高,从而增加了成本与能耗。随着功率密度的提升,转换效率同步提高,相应地对散热的需求也减少。这种提升可通过提高开关频率实现¹,但关键问题在于硅材料的性能已到达物理极限²。

在高功率密度CRPS服务器电源应用中,用GaN和SiC器件取代硅基MOSFET与IGBT,可显著提升开关频率,实现更高效的功率转换。

纳微半导体与NVIDIA正合作研发新一代清洁能源宽禁带功率半导体,包括中高压GaN与SiC器件,以帮助实现800 VDC电力架构,服务于下一代AI工厂计算平台,确保系统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效率、可靠性与可扩展性。

配电机房:从34.5 kV或13.8 kV MVAC(中压交流)电网到800 VDC的转换——超高压SiC引领变革

传统数据中心的电力分配架构通常需要多级功率转换,其中包括使用体积庞大且损耗较高的工频变压器

(LFT),用于将34.5kV或13.8kV的三相中压交流电压降至480 VAC三相电。此480 VAC三相电再经过多级功率转换,最终生成所需的直流电压(如54 VDC)。

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且系统复杂度高。若通过采用基于高压(HV)SiC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固态变压器(SST),可将34.5kV或13.8kV的三相交流电直接转换为800 VDC,从而消除大多数中间转换环节。这种简化架构有效减少了多级AC/DC和DC/DC转换过程中常见的能量损失。

单级AC/DC转换使电能传输路径更直接高效,降低了系统的电气复杂性和维护成本。SST技术还提供更优的电压稳定性与故障管理能力,确保关键基础设施的持续稳定供电。

此外,与传统方式相比,该方案显著减少了带风扇的电源(PSU)数量,因而提升了系统可靠性、降低了散热负荷,并改善了整体能效,使直流(VDC)配电成为AI数据中心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图2:34.5kV或13.8kV中压交流(MVAC)到800 VDC转换的典型固态变压器(SST)架构

凭借超过20年的SiC创新领先经验,纳微旗下的GeneSiC沟槽辅助平面栅型MOSFET和Schottky MPS二极管一直处于SiC(碳化硅)技术的前沿。

其中,GeneSiC高压SiC技术已参与超过20项的政府资助项目,不断突破性能、耐用性与可靠性的极限:

获美国能源部(DoE)资助,开发了适用于并网电力转换器的3300V和6500V SiC MOSFET以及单片集成的SiC JBS-FET;

获政府项目资金,研发用于脉冲功率应用的15kV SiC MOSFET;

获NASA资助,开发能在500°C高温下运行、适用于太空探索任务的SiC超结晶体管。

GeneSiC自主研发的沟槽辅助平面栅型SiC MOSFET,是新一代高效、可靠固态变压器(SST)设计的关键推动力。图2展示了典型SST系统架构,其基于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SOP)的模块化设计方法,能够实现电压与功率的可扩展性。3300V与2300V SiC MOSFET分立器件及功率模块解决方案,使电网输入端(34.5kV或13.8kV MVAC)功率变流器堆叠的设计更加简化。

图3:由AI数据中心推动的固态变压器(SST)技术,将推动电网基础设施现代化,覆盖电池储能系统(BESS)、电动汽车兆瓦级充电系统(MCS)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

Part.03

纳微SiC技术如何实现更高可靠性

GeneSiC沟槽辅助平面栅型SiC MOSFET技术

纳微在其GeneSiC SiC MOSFET产品系列中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沟槽辅助平面技术(Trench-Assisted

Planar Technology)。这一先进设计旨在实现一种“无妥协”的解决方案,在性能、可制性与可靠性之间取得理想平衡,这是传统平面栅或沟槽栅SiC MOSFET设计常常难以同时兼顾的。

尽管沟槽栅SiC MOSFET在理论上可实现更低的比导通电阻(RON,SP),但其在可靠性与鲁棒性方面存在折衷,且制造工艺步骤比平面栅SiC MOSFET多约40%,导致成本上升、良率下降。

纳微受专利保护的沟槽辅助平面栅设计是一项真正的“无妥协”方案,具备高良率制造、低温升高速运行、寿命长、可靠性高的特点。它在高温下可以实现最低RDS,ON,在高频条件下实现最低能量损耗,从而达到前所未有的性能、耐久性与品质水准。

沟槽辅助平面技术具备更优秀的电流扩散能力,这得益于沟槽辅助结构所形成的多阶(multi-step)轮廓,如图4所示。该设计经过优化,即使在高温下也能保持更低的RDS,ON——这是一项显著优势,因为在传统SiC MOSFET中,RDS,ON通常会随温升显著增加。

通过在整个工作温度范围内维持较低的RDS,ON,导通损耗被有效降低,从而实现更低的工作温度与更高的系统效率。这一性能提升部分归功于沟槽辅助技术中多层阶梯式结构所带来的电流扩散优化。

相关的白皮书(请点击文章最下方的原文链接)对沟槽辅助平面技术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将其与传统平面型和先进沟槽型SiC MOSFET技术进行了对比。如图5所示,沟槽辅助平面技术在温度变化下表现出业内最低的RDS,ON漂移——与其他平面型及先进沟槽型SiC MOSFET技术相比,在高温条件下可实现多达20%的RDS,ON降低。

图4:由专有沟槽辅助特性实现的多阶轮廓,为SiC MOSFET元胞提供更优异的电流扩散性能

图5:市售2300V与2000V SiC MOSFET技术的性能对比表明,GeneSiC沟槽辅助平面栅技术在较高工作温度下,导通电阻(RDS,ON)可更低至20%

对于像固态变压器(SST)这类需要为关键基础设施提供长达20年以上持续供电的应用而言,系统失效是绝不可接受的。这就要求SiC MOSFET技术必须确保在整个系统生命周期内,实现稳定且可靠的运行。

纳微GeneSiC沟槽辅助平面栅型SiC MOSFET产品通过了业内首个“AEC-Plus”级可靠性认证——这是由纳微定义的一项全新、扩展版可靠性测试基准,其严格程度超越现有JEDEC与AEC-Q101产品认证标准。

这一新基准体现了纳微对系统级寿命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其在汽车与工业等要求严苛的应用场景中,持续推动高标准设计与验证产品的坚定承诺。

扩展认证中的关键新增测试:

动态反向偏置(DRB)与动态栅极开关(DGS)可靠性测试;

超过3倍时长的静态高温高压测试(如HTRB、HTGB)

超过2倍时长的功率与温度循环测试

200°C级别认证,以实现更宽松的热设计裕量与过载运行能力。

如图6所示,沟槽辅助结构形成的多阶式轮廓使电场在阻断状态下分布更加均匀,从而赋予该技术实现“AEC-Plus”级高可靠性的能力。

图6:由专有沟槽辅助特性实现的多阶轮廓,在SiC MOSFET元胞中实现更均匀的电场分布

如表1所示,这一严格的“AEC-Plus”测试方案包含了先进的开关测试与延长的静态可靠性测试,旨在满足关键任务型应用对长期运行寿命和性能稳定性的严格要求。

表1:纳微设定可靠性标杆——“AEC-Plus”级的测试项目

通过采用沟槽辅助平面栅技术,纳微的SiC MOSFET获得了显著优势:其具备与传统平面型技术相当、且优于沟槽型技术的雪崩能力(Avalanche Capability),同时在RON,SP, QGD×RON, BVDSS2/RON,SP等关键指标上较平面型设计有显著提升。

这些技术进步使纳微的产品在静态与动态电阻方面更低、开关速度更快,并在可靠性与鲁棒性上远超竞争对手。相关白皮书对沟槽辅助平面栅技术与传统平面型及先进沟槽型SiC MOSFET技术在可靠性与耐用性方面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

为持久而生:用于SiC功率模块的先进环氧树脂灌封技术

凭借先进的环氧树脂灌封工艺,纳微最新的SiCPaK功率模块专为在高湿度和高温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而设计。该技术可有效防止水分渗入,并通过减少因功率波动与温度变化导致的性能劣化,保持稳定的热性能,从而显著提升模块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

图7:基于先进环氧树脂灌封技术的高可靠性功率模块

如表2所示,纳微的环氧树脂灌封技术使多种电压等级(1200V、2300V、3300V)的SiC功率模块具备高耐久性,其寿命较传统方案延长10倍以上,可满足关键任务型应用对长期可靠性的严格要求。

表2:采用“环氧树脂灌封”技术后的可靠性提升对比

纳微的SiCPaK功率模块在经历1000次热冲击循环测试(-40°C至 125°C)后,其热阻变化(增加)比传统硅胶填充模块低5倍。

此外,所有硅胶填充模块在1000次循环后均未能通过绝缘测试,而纳微旗下SiCPaK环氧树脂灌封模块仍保持在可接受的绝缘水平,展现出显著优越的长期可靠性与环境耐受性。

图8:SiC功率模块中环氧树脂灌封技术与传统硅胶基灌封技术的热冲击测试结果对比

迈向下一代SiC MOSFET及高达10kV的高压等级技术路线图

纳微受专利保护的GeneSiC沟槽辅助平面栅技术(Trench-Assisted Planar Technology)代表了高压电力电子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为下一代器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技术基础。

这种创新架构通过独特的栅极设计,在降低导通电阻的同时最大化器件可靠性,从而突破了传统在性能、可制造性与稳健性之间的权衡。

基于此核心技术,纳微已开发出覆盖广泛电压等级的功率器件产品组合——从2300V、3300V、6500V的商用解决方案,到面向10kV超高电压等级的先进研发项目。

为进一步突破性能边界,尤其是在高压应用中,纳微的研发团队正致力于将沟槽辅助平面技术与创新的下一代器件架构相结合,以克服传统设计的物理局限。这种融合方法有望在击穿电压与导通电阻的平衡上实现前所未有的改进,性能指标(FoM)提升可超过30%,从而在最苛刻的高压应用中实现更卓越的功率密度、更高效率与更强系统可靠性。

纳微GeneSiC SiC MOSFET产品线

Part.04

纳微GaN实现更高功率密度

IT机架:800 VDC到54 VDC/12 VDC转换——GaN可实现最高功率密度

通过采用800V直流电压输入,计算机机架无需再集成AC/DC转换级,从而简化了电力架构。这些机架接收双导线800V供电线路,并在本地进行DC/DC转换,为GPU系统供电。摆脱笨重的机架级AC/DC转换器,此举可释放宝贵空间,从而实现更高的计算密度和更高效的散热管理。

与传统的交流供电系统相比(需额外电源模块),这种精简设计能降低系统复杂性、提升整体性能,并显著提高供电效率。

图9:用于GPU供电的800 VDC直接到IT机架级DC/DC转换

纳微10kW全砖DC-DC参考设计(800 VDC-50 VDC)

纳微开发了一款高功率密度10kW DC-DC解决方案,可将800 VDC转换为50 VDC,且集成辅助电源与控制电路,尺寸控制在全砖封装范围内(61mm×116mm×12mm)。该方案采用三电平半桥LLC谐振拓扑,工作在直流变压器(DCX)模式。原边的三电平拓扑通过在地电位、输入电压的一半与额定输入电压之间交替切换,降低了对器件的电压要求,进而提升系统效率。

该LLC变换器采用“两电感 一电容”的结构实现谐振功能,并通过软开关技术实现最高效率。这使得平面磁件能够实现最高集成度与最高开关频率。在同步整流级,设计采用100V GaN FET,以实现最高开关频率的同时,提供低导通损耗路径。同步整流(SR)侧采用两颗GaN FET并联设计,以进一步提升系统功率密度。

图10:纳微10kW、800V-50V DC-DC全砖解决方案,采用100V与650V GaN,实现1MHz开关频率与98%系统效率

在50V电压下输出10kW功率,输出电流会高达200A。使用LLC变压器时,为最小化副边绕组与同步整流侧(SR)的导通损耗,需采用多输出设计。采用GaN构建多输出LLC变换器,需在最小化变压器绕组损耗、同步整流器的开关与导通损耗,以及电源端接损耗之间实现精细的平衡。虽然提升开关频率有利于实现磁件小型化,但也会导致端接损耗增加。

图11:三电平半桥采用8:1矩阵变压器,原边配置4颗650V GaN FET/GaNSafe,副边/同步整流(SR)侧配置16颗100VGaN FET

采用多变压器设计可避免端接损耗,尽管会导致占板面积增大。但多变压器设计会引入更大的磁芯损耗,且磁件尺寸也会增加。矩阵变压器可通过确保磁芯间的磁通抵消来缓解这些损耗。该类型变压器将多个独立变压器整合,原边绕组采用串/并联连接,副边绕组则采用并/串联连接。其中“原边串联-副边并联”的拓扑配置,适用于LLC降压应用场景。

与高频GaN器件结合使用时,平面变压器的优势更为显著:其伏秒积较低,可避免磁芯饱和,进而降低总损耗。

纳微GaNFast功率芯片与GaN FET:最大化功率密度与效率

以GaN技术取代硅基MOSFET,可显著提高开关频率,使其更适用于平面变压器结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开关损耗。GaN晶体管在导通时具有较低的沟道电阻,因此导通损耗更低,且不存在硅MOSFET中固有的体二极管(Body Diode),进一步减少了反向恢复损耗。增强型(常关型)GaN FET(或称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具有相对敏感的栅极。普通MOSFET的栅极电压范围通常为-10V至20V,阈值电压约为2V至5V;而增强型GaN HEMT的栅极电压范围为-10V至7V,典型阈值电压仅为1V至2V。

因此,GaN FET需要非常精确的栅极控制。在高功率桥式电路中使用分立GaN FET时必须格外注意,因为低侧关断时的负向VGS峰值可能超过器件额定极限。

此外,栅极回路电感与高di/dt共同作用,可能导致高侧与低侧VGS振铃,进而引发共通大电流风险。

图12:GaN实现MHz级开关频率,相较于硅(器件),可带来更高的功率密度与效率

将优化后的栅极驱动器与GaN FET集成在同一封装内,使设计人员能够精确控制VGS,从而有效降低潜在风险。

纳微的GaNSafe功率芯片将GaN FET与优化的栅极驱动电路集成在一起,并结合了用于死区控制的先进算法,以及所需的多重安全保护功能。

这种设计实现了“数字输入,功率输出(digital in,power out)”的系统架构,具备高速开关、高效率与卓越的功率密度表现。GaNSafe产品旨在满足AI数据中心、电动汽车、太阳能以及储能系统的高性能电力需求。

图13:GaNSafe将短路保护、负栅极驱动消除及可编程压摆率控制集成于一款简易4引脚器件中,使其与分立GaN FET一样被使用,且无需额外的VCC引脚供电

纳微的高度集成方案(如GaNSafe)具备零栅源环路电感,可支持高达2MHz的开关频率,从而最大化应用的功率密度。系统内置高速短路保护机制,采用自主“检测-防护”功能,可在50ns内快速响应。此外,器件还内置了静电放电(ESD)防护功能(传统分立式GaN晶体管通常不具备此项功能),可抵御高达2kV的静电冲击。

凭借650V连续耐压和800V瞬态耐压能力,GaNSafe能适应极端苛刻的应用环境。其可编程的导通与关断速度设计,可以轻松满足EMI(电磁干扰)法规要求。器件具有极低的静态电流(quiescent current),并采用4引脚TOLL或TOLT封装,而传统多芯片模块可能需要多达三倍的引脚数量且散热性能更差。

纳微650V GaN产品组合还包括一系列新型高功率分立式GaN FET,其TOLT封装的最低导通电阻仅11mΩ。该系列采用行业标准封装,为需要多渠道供货的客户提供了便利。

此外,纳微推出的100V GaN FET产品组合在效率、功率密度与热性能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采用先进的双面散热封装。这些FET专为54V输出级同步整流或中间总线转换器(IBC)原边级优化设计,在实现超高功率密度与热管理性能方面,满足下一代AI计算平台的严苛需求。

该系列100V GaN FET基于8寸硅基GaN工艺制造,由纳微战略合作伙伴PSMC(力积电)生产,可实现规模化、高产能生产。

图14:纳微GaN产品组合概览——针对高性能功率转换的集成保护GaNSafe功率芯片与GaNFast分立FET

Part.05

结论

人工智能(AI)工作负载的指数级增长正在重塑数据中心格局,对功率密度、效率与可扩展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传统基于硅的电力电子与54V架构已无法满足下一代AI工厂的兆瓦级功率要求。向电网直达GPU的800 VDC架构迈进的这一趋势,标志着数据中心电力系统的根本性变革——不仅实现兆瓦级机架功率传输,还能显著降低铜材与冷却成本,并在整体系统效率上取得实质性提升。

纳微的宽禁带功率半导体技术,包括用于AC电网至800 VDC转换的GeneSiC MOSFET,以及用于高频高功率密度DC-DC转换的GaNFast与GaNSafe功率器件,覆盖从电网到GPU的完整电力传输链。通过融合先进器件物理设计、创新封装技术与可扩展性的可靠性标准,纳微为AI工厂提供稳健、高效、可扩展的专属电力解决方案。

纳微正在重新定义数据中心的电力架构,为下一代AI基础设施奠定核心基础。凭借紧凑、高效、可靠的GaN与SiC技术,纳微将全方位助力未来的数据中心,满足全球持续增长的计算需求。

  •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 关注

    关注

    16

    文章

    5448

    浏览量

    74453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