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4年最火的话题是AI大模型,那具身智能无疑是2025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将目光聚焦于这一前沿领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具身智能相关企业也不断涌现,无论是初创型科技公司,还是传统制造业巨头跨界转型而来的新势力,都在这个充满潜力的赛道上积极奔跑。具身智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风口,一场科技变革的浪潮正汹涌袭来。
在这场具身智能加速赛中,从单臂到双臂,从轮式到足式,协作机器人企业亦在快步入局。
埃斯顿酷卓
2024年,埃斯顿酷卓发布第一代人形机器人Codroid 01,意味着埃斯顿酷卓正式进入具身智能赛道,并将落地场景聚焦在体力搬运和灵巧装配。
2025年6月,埃斯顿酷卓发布第二代人形机器人Codroid 02,身高170cm、体重70kg、单臂负载5公斤,全身自由度可达31个(不含灵巧手)。这款人形机器人从自主核心部件、智能架构创新、全场景工业落地三个维度全面展现了埃斯顿酷卓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
当前,埃斯顿酷卓已成功研发三款不同形态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并推出了以“快慢系统”协同架构为核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应用落地解决方案。该方案集成了双臂人形机器人、轮式人形机器人、协作机器人、PLC 控制以及智能化算法,完整演示了从工件上料、扫码、装配到智能搬运的具身智能多形态、复杂任务应用落地全流程。
集萃智造
2024年年底,集萃智造进军具身智能,在具身智能算法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积极探索模仿学习、强化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多种算法,为机器人赋予了更强的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
2025年3月,其集智A1人形机器人亮相在南京投资大会,集智A1是一款融合轮式移动与类人双臂协同操作的半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支持工业、服务、医疗等多场景复合应用。整机高度集成32-36自由度(含底盘、腰部、上肢、颈部),搭载自研“大脑-小脑”协同系统(大模型决策 高精度运动控制),突破传统机器人功能边界,实现复杂环境自主交互与精细操作。
当前,集萃智造凭借其在硬件核心技术与零部件研发、具身智能算法研究以及多种创新场景研发方面的成就,正逐步构建起一支强大而多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集团军。这支集团军涵盖了从协作机器人到无人车,从工业智造到生活服务、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越疆机器人
2024年4月,越疆机器人推出具身智能机器人X-Traine,2025年,其全面布局具身智能新赛道,成为一家推出“人形 轮式 多足 机械臂”全形态具身机器人平台的企业。
具体来看,今年3月越疆机器人正式发布并预售「灵巧操作 直膝行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Dobot Atom;7月,正式发布六足仿生机器狗;8月WRC展会上,发布新一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 Ⅱ;9月工博会现场,轮式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M也正式亮相。
DOBOT ATOM-M突破了轮式人形机器人一体化全身控制技术,实现“手-眼-脚”协同的双臂高精度操作,拥有高动态场景运动能力,尤其适配当前汽车、电子、半导体等行业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生产需求,以及化工、冶金等行业无人化车间。
2025年临近尾声,越疆机器人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正在开花结果。10月29日,越疆机器人与现代化高精密制造企业瑞德丰正式签署具身智能机器人采购合同。瑞德丰将向越疆采购总金额超8050万元,包含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协作机器人在内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深化具身智能机器人在高端精密制造等工业场景的融合与规模化应用。
中科新松
2025年7月,新松多可机器人正式发布新产品新松多可仿生人形机器人睿可系列,全面展示了其在灵巧操作与人机协同的创新成果,开启“具身智能”产业化新征程。
据了解,睿可系列的BR-MR73A整机规格为650*600*1700mm,折叠尺寸650*600*1100mm,整机重量<100kg,续航能力不小于6h,最大移动速度约0.8m/s,拥有21个自由度,具备全身阻抗控制、智能交互与识别系统、开放开发与系统扩展能力等优势,可应用于工业制造中的智能巡检、分拣、搬运等任务;在商业领域中可应用于客户引导、咨询、接待、取送文件等任务。
睿可系列的BR-MR73B是一款升降柱人形机器人,整机规格为550*550*1600mm,整机重量≤100kg,续航能力>6h,移动速度为1m/s,具备自主定位、自主导航和避障能力;支持升降、自主充电等功能。BR-MR73B也可应用于工业制造的智能搬运、上下料、分拣等任务,以及支持物流仓储的货物搬运、智能出入库、智能调度等。
2025年9月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现场,新松多可仿生人形机器人睿可系列斩获CIIF大奖。
遨博智能
2025年9月份,在工博会现场,遨博智能依托已有的智能机器人底座技术,带来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
该产品具备工业款底盘的所有功能,双臂升级为力控版本,支持力位混合控制,智能移动底盘,搭载激光雷达与导航算法,自主导航与避障;具备仿人动作与双臂协同能力,支持选配灵巧手或电动夹爪,采用力控技术,使机器人能够精准感知并自适应外部力的变化,更加适合工业应用场景。
长广溪智造
2025年9月工博会现场,长广溪智造首次公开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线,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小脑”(运动控制系统)与“大脑”(智能决策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机器人环境感知、自主决策与灵活操作的智能闭环。
华沿机器人
2025年9月工博会现场,华沿机器人发布了集成AI能力的FlexMind数据采集平台(双臂机器人),能模拟人类双臂协作,突破单臂局限。
同时,基于核心零部件的全栈自研能力,华沿机器人也推出了人形关节模组——它集成高性能无框力矩电机、精密减速器、19bit高分辨率编码器、高灵敏度力矩传感器、驱动控制器与智能算法于一体。
法奥机器人
2025年9月工博会现场,法奥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首次线下亮相,作为“零部件级人形机器人全栈方案Tier-1供应商”,法奥机器人打破传统整机厂商的单一交付模式,提供“关节模组-人形机械臂-半人形-整机”全链定制服务,适配多场景作业需求。
思灵机器人
作为一家AI智能机器人企业,思灵机器人在具身智能领域推出了面向商业和工业的产品,例如,H10-W是面向科研、教育、商业及消费领域的智能机器人,FR3 Duo双臂机器人适配仓储搬运。
具体看,FR3 Duo双臂机器人集成移动底盘与双臂,实现底盘与机械臂的协同控制,在移动过程中可保持执行器的精确定位;系统具备智能自优化能力,能随着任务执行次数的增加,自主提升执行效率、缩短任务时长,适配仓储搬运与服务机器人等动态环境下的高难度任务。
天机
天机在2023年开始研发双臂机器人,2024年7月推出双臂人形机器人“Marvin”。其以机器人及控制系统为核心,致力加速具身智能AGI应用的落地。
Marvin有2个规格款式,分别适用于工业和商用场景。M6工业规格具备大负载、高刚性、高精度的特点,单臂负载为6kg,双臂最大负载25kg,重复定位精度可实现±0.03mm,目前已用于汽车零部件、3C电子加工等行业。M3商用款采取超轻量化设计,单臂自重为7.5kg,双臂最大负载10kg,具有为更小巧的工作范围,重复定位精度可实现±0.05mm,已经应用在多个商用场景。
3月,天机与星云电子在东莞松山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国家具身智能战略部署,在精密电源研发、机器人产品解决方案、智能场景应用三大战场展开深度合作;9月,天机与中科慧灵机器人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并完成对中科慧灵的首批天机Marvin人形臂的交付。此次合作聚焦于七轴人形机械臂在工业实际场景的深度落地应用。
节卡机器人
2024年,节卡机器人推出人形双臂机器人JAKA K-1,并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及海外机器人相关重要展会上亮相;同年9月工博会,节卡机器人推出人形机器人JAKA K-1。
随后,节卡机器人继续加强布局具身智能,目前已拥有覆盖多元应用场景的JAKA具身家族。
具体来看,双臂JAKA K1以高刚性高精度、1ms高速响应及力控能力,实现数采训练执行一体化,支撑人形作业场景搭建;轮式人形 JAKA Kargo凭微米级定位、全向移动底盘及多模态感知,已在某500强企业工厂进行分拣搬运作业;具身平台JAKA Lumi聚焦轻量场景,易部署且开放社区,覆盖零售教育等领域并提升抓取成功率;腿足人行JAKA K1L还原人腿结构,适配非结构化工业地形。同时,其还开发JAKA EVO工业具身智能平台,是一款AI 工业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
10月份,节卡机器人与星宇股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长期合作积淀与技术互补优势,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智能制造升级、产业链协同三大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写在最后: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 )预测,2025年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 24亿元,到 2035年有望接近1400亿元。
而2025年被业界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智能机器人的批量化、商业化落地,将为机器人行业变革带来无限可能。
除了以上提到的企业,还有如以协作机器人作为两大产品线之一的企业,如珞石机器人也在积极布局。当前,珞石机器人已推出轮式双臂机器人Helios、人形力控关节臂AR系列、新一代集成力控关节HSA等产品,其中,Helios全身拥有42个自由度,兼具高效移动能力与灵巧操作性能,搭载七自由度、十字腕力控臂,配合关节扭矩传感器实现高动态力控,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中的料箱搬运、复杂物料分拣、精密装配等场景。
很显然,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追光者”,凭借自身在协作、交互领域的深厚积累,用代码与机械臂书写着同一个答案:具身智能,不仅是下一个十年的技术风口,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机器理解世界”的终极探索。
下周,高工机器人将围绕协作机器人进军具身智能赛道这一主题,持续推出系列深度文章《协作机器人企业们的“新野心”:站上具身智能的牌桌》,为您全方位剖析行业动态与发展趋势,敬请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