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资讯

复盘2024,大模型的商业化主线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1-16 17:46:09

过去一年,AI是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主线,而商业化,则是AI大模型的主线任务。

一句话总结2024年大模型的商业化进展,或许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我们看到了许多成功的AI付费用例,小到9.9一套的AIGC宠物写真,200美元的ChatGPT Pro月费,大到百万一台的大模型一体机,C端/B端市场行情看起来一片火热。

但从整体营收情况来看,海内外模厂仍然承压。2024年,多个海外AI创企和部分AI六小虎成员,都传出过停止预训练、寻求卖身等消息。类Sora模型、类o1模型都属于高算力消耗、少商业用例、高付费门槛,不少模厂在积极跟进新技术路线的同时,商业化危机也一直如影随形。

冷热交替使AI领域新闻不断,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喧嚣。我们就趁着年尾来整体复盘一下,通过三个行业故事,回看2024年大模型商业化主线究竟是什么?

GPT-5最终还是缺席了2024,但也无人在意。或许技术人员还是在意的,但用户和企业确实对第一时间追赶OpenAI最新模型,不再兴致高昂了。这种氛围,跟年初大家迫切希望跟进对标Sora的心情,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而模型界的新神,变成了国内创企DeepSeek。有的海外机构专门将DeepSeek的中文报道翻译成英文,来更多了解这家中国公司。而这家AI企业,以超高性价比著称,别称“AI界拼多多”。2024 年 5 月,DeepSeek V2发布,将计算量和推理成本降到极致,成为国内token价格战的导火索;年底发布的DeepSeek V3,据说模型性能超越GPT-4o,在Chatbot Arena大模型排行榜上排名第7,是前十名唯一的开源模型,且仅用了600万美元。

可以说,2024年,API市场的关注重点,从TOP模型变成了智价比。

2024年,大家对AI订阅费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越来越贵,也越来越多的AI订阅会员被推向了市场。

比如,OpenAI在12月发布会上推出的ChatGPT Pro,每月收费200美元,仍然吸引了不少科技博主愿意买单。AI编程平台Devin,更是将月付费门槛拉升到了500美元。

也许你会说,程序员本身就是高工资,愿意为AI付费很正常,但普罗大众为AI应用买单的也不少。

一位国民级中文app的负责人向我们提到:都说国人现在不爱消费了,但我一直没有感觉到,我们的产品在AI化后,付费率有几十倍的增长。其中,面向家长的智能绘本,面向职场人生产力的AI PPT生成、报告精读、脑图生成等效率工具,都是付费的高频场景。

为AI一掷千金的同时,用户也不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OpenAI、谷歌主导的TOP模型),开始围绕场景搭配产品方案的“组合拳”。

比如一个程序员在开发场景中,可能会同时购买Cursor、sonnet、Claude、anthrope等多个平台的月费会员,搭配起来使用。一个媒体人在创作场景中,会同时指挥kimi、文心一言、豆包和DeepL等多名“AI员工”,我本人还会用腾讯元宝来精读论文,生成脑图。

总结一下订阅用户的心态就是,不是头部模型用不起,而是多个模型更有智价比。

2024年,我采访一个数据公司,对方告诉我:2023年为了第一时间拥抱AI,那时候正是啥都最贵的时候,买卡花了很多钱,然后开始找模型厂商做训练,又花了很多钱,今年坚决不升级(大模型)了,就用着以前的。

一位AI应用创业者,为了使用o1 pro模型充值了ChatGPT Pro的会员,结果发现并不比o1或4o优秀得很明显,于是决定不会再续费了。

还有一个AI创企,用GPT4-Turbo测了一下非代码场景调用,结果出乎意料地烧钱,公司根本扛不住这个训练费用,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无法把成本转嫁给客户,赶紧切换回了更低版本的GPT3.5,只有实在跨不过去的坎,才会考虑GPT4。

“低版本模型的能力再弱,通过各种组合拳带来额外latency,也好过新版本模型一次性latency。”更何况,很多场景先进模型一次性也搞不定。

第一批入局大模型的企业用户,折腾了一年之后,2024年更为看重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不再盲目为更大的参数规模、更高的计算开销而买单。2024年才入局的企业,对AI的态度自然就更加谨慎、注重风险控制,更希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智力回报。

所以,在ToB政企市场,大模型价值的缩水速度开始放缓了。一个新模型推出之后,旧模型不会被轻易翻篇或完全颠覆,可以通过工程化等手段继续在业务中使用。这种变化,意味着大模型算法作为一种软件技术,不会很快过时,作为一种企业的数字资产,有了更长的有效使用周期,也就有了更高智价比。

从上述三个故事,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智价比,是大模型2024的商业化主线。为什么这么说?

模型层面,商用不再“规模至上”。

Scaling Law规模法则疑似撞墙的说法开始流行,新模型的性能提升与计算消耗不成比例,投入回报比日渐拉胯,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质疑声增多了。同时,其他技术路线的探索,开始有了成果。

比如DeepSeek对模型架构进行了全方位创新,推理成本下降的同时也能确保模型性能;面壁智能提出了“能力密度”(Capacity Density)概念,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强的能力,来实现AI技术的可持续发展;OpenAI也拿出了经过强化微调的o1-mini模型,比标准版o1的推理速度更快、计算消耗更低。

除了模型规模,智价比、易用性、服务水平、生态支持度等其他维度,开始被商业用户纳入度量。

市场层面,从“交付大模型”到“交付智能”。

三个故事中,API看榜单也看智价比,订阅制用组合拳来达到最佳效果,项目制追求整体收益平衡,无不说明大模型商业化已经走过了“交付大模型”的第一阶段,进入到“交付智能”的第二阶段,用户和企业不再为了尝鲜而用模型,而是在越来越多的具体的任务场景中,让AI大模型发挥出实际效益。因此,对大模型的选择与付费意愿也开始出现分化。

比如简单的任务场景,用更低版本、免费的模型 提示词,就能很好地完成;而复杂的任务,可能GPT-5来了都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智价比 工程化组合拳更值得投入。

尤其是一些大型政企,如果大模型还没落地就价值缩水了,是不利于资产评估的,所以要么与硬件整合起来一起,变成“卖盒子”的商业模式,要么延长模型的有效使用周期,提高智价比。

正如Anthropic的首席产品官Mike Krieger所强调的:“你不仅仅是在交付产品,你在交付智能。”如果说大模型是算力土壤上的一棵植物,智能就是果实,商业用户购买的其实是果实。

商业用户的付费决策,不单纯取决于植物是不是果园里最高最靓的,而是由购买便捷度、配送物流、时效性、适口性等综合决定的。举个例子,ChatGPT刚问世时,二手市场代注册账号、海外信用卡都成了一门生意,这种格外费劲的使用方式,随着国产大模型的充盈,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从综合体验上来看,“智价比”更能反映大模型的核心价值。

智价比,可以说是2024大模型商业化的主线。

从“交付大模型”到“交付智能”,2024年也是大模型厂商的分水岭。

能够更好、更充分交付智能效果的大模型,获得了更显著的发展机会。其中,云底座支撑的大模型家族,凭借从底层算力到开发套件到AI应用及商业生态的全链路支持,发展尤其强劲,比如百度智能云 文心一言、华为云 盘古大模型、火山引擎 豆包大模型、阿里云 通义千问、腾讯云 混元大模型。

而AI创企中,模型性能与成本比例更优的智谱AI、DeepSeek,发展势头更加强劲。而不打价格战的零一万物,在竞对面前缺乏智价比,又无法通过底层技术创新避免“流血式降价”,C端/B端难以打开局面,经营上就遭遇了波折。

2024年,是“交付智能”的智价比元年,那么在2025年,我们还能期待大模型市场的哪些变化呢?

第一,大模型“果林”的稳定生长。这体现在智能边界在扩大,低性能有增长,高性能没有大退步,格局进入稳定态。先进模型和低版本模型、大厂TOP模型和中小厂“拳头模型”会在不同的任务场景中各美其美,都能获得一定的商业化阳光和雨露,组合生长。这对于大众小厂来说,可能都是竞争压力减小的好消息。

第二,多模态大模型的“榕树”崛起。2024年,为了应对不同场景,模厂都推出了十分复杂的大模型家族,比如OpenAI的GPT系列、4o系列、o系列,让人傻傻分不清楚,不同任务需要切换多个模型一起协作才能完成。单一模型的能力边界小,阻碍了AI提高生产力。因此,更高智价比的方案,肯定是走向多模态模型,让用户可以专注在一个模型上,就能完成文本、图像、音视频等输入和输出,成为让用户栖居的一颗“榕树”,更可能在云厂商肥沃的算力土壤上生长出来。

第三,超级个体(小微AI创企和个人开发者)的进一步丰盈。进入智价比阶段,个体从平台上得到的智力加持会增大,门槛成本会降低。所以不难预测,以超级个体组成的小微AI创业企业和开发者,将会成为涌入AI应用创新的一股潮流,带来的将是个性化AI定制软件和AIGC内容创作的极大爆发。这些超级个体如同蜂鸟,会将智能的种子采撷、散播到更多行业领域,尤其是长尾场景。

从这个角度看,智价比更高的国产AI生态,有望以更低成本推动 AI 技术普惠和行业智能化发展,解锁大模型商业化的速度也会比想象中更快。

经历过2024的智价比元年,大模型正在迎来草长莺飞的2025。

审核编辑 黄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