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九寨沟地震三周年:核心区水体环境逐步恢复,旅游仍需防范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2024-09-26 02:03:22

作者 | 丁嘉

自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以来,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

九寨沟地震发生三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第二研究部主任傅碧宏带领的团队,发布了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修复重建三年后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覆盖度等要素“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评估成果。

通过多源、多时相、多尺度遥感监测结合野外科学调查,研究团队发现,经过三年的恢复重建,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水环境正逐步恢复昔日的风采,但遗产地旅游活动仍需警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020年6月3日通过遥感影像对水体进行解译显示,遗产地水域面积约为220.79公顷。

2017年8月10日拍摄的遥感图像显示,地震后五花海水体受到山体滑坡严重影响(左);2020年6月9日拍摄的遥感图像显示,经过近三年的修复,五花海水体景观已恢复昔日的风采。图片由中国科学院空间天文研究所供图。

九寨沟地震后,主要在日则沟地区诱发了大面积同震滑坡,五花湖水体异常浑浊。

经过三年的修复重建,海拔2472米的五华湖看上去像一只张开双尾的孔雀,由于藻类、钙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湖水颜色变得十分丰富。

五华湖水较浅,湖底藻类中的叶绿素反射阳光,强烈散射红光,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样子。

同时,科研团队利用高精度无人机数字正射影像,对九寨沟核心遗产地水域面积进行精细提取,并解读出经过3年修复重建,其他湖泊水域面积逐步扩大,景观逐渐恢复昔日风采。

其中熊猫海面积8.45公顷、剑竹海面积15.32公顷、镜海面积17.73公顷、诺日朗海面积2.38公顷、犀牛海面积21.86公顷。

付碧宏认为,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很多地貌的形成、演化,都与地震活动引起的滑坡、塌陷、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钙化沉积物有关,这是一个周期性的地貌形成过程,灾后恢复重建要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的科学理念,假以时日,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

经过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九寨沟遗产地核心景观区已逐步恢复昔日的风采,标志着九寨沟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始显现成效。

研究团队通过对九寨沟世界遗产核心区主要遗产地进行实地科学调查,验证了遥感影像监测评估成果。

付碧宏团队利用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对重要大型遗产场景进行全方位空间信息采集;利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对遗产场景进行高分辨率成像,收集遗产场景载荷的纹理信息;结合雷达扫描数据与无人机航测影像,对遗产场景进行几何造型与纹理图像处理,初步完成了重点遗产地场景高精度数字模型的构建。

通过科学监测评估工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地质灾害治理、植被生态和水环境修复与保护工作科学有序开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

据悉,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地震,对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造成了巨大破坏,遗产地及周边地区地貌面临巨大变化。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