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称东坡居士)对儒、道、佛三家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吸收,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令人羡慕的生命形态。在人生逆境中,我有幸遇见了东坡。本文就谈谈苏轼的一生对我们当前处境的借鉴意义。
01 出道就遇到贵人
一次科举考试中,主考官欧阳修读了一份令他眼前一亮的答卷。他心中暗暗惊讶,感觉自己这辈子第一次遇到对手。他想把这篇文章排在第一位,但又担心这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他将其排在了第二位。
按照当时的礼仪制度,被列入名单的考生必须去拜访主考官。两人见面后,欧阳修知道此人就是苏轼。他在连连称赞苏轼的同时,还不忘询问文中自己不知道的典故。
问:哪本书里高滔三声‘杀’,姚三声‘恕’?苏轼回答道:“看《三国志》孔融的注释吧!”
欧阳修很惊讶,竟然有这样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都听不懂的典故。于是他私下到处读孔融的《三国志》,却始终没有看到原文的出处。
次日再问坡,苏轼不敢再隐瞒,实话实说:“曹操灭了袁绍,把袁熙的妻子给了他的儿子丕。”孔融说:“从前,当王的时候,吴伐纣,吾赐大于周公。他惊讶地问道:“你觉得怎么样?”荣说道:“从今天的事情来看,我想姚和高涛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是什么意思? “文章中的典故是我杜撰的。”
欧阳修并没有因为晚辈苏轼的无礼而生气或嫉妒,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相信自己为国家找到了一位难得的总理。
他在写给另一位正在审卷的考官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的文采,并说道:
“读石的书我都出汗了,太幸福了,太幸福了!我应该避开那条路,让他逃走。”
欧阳修说:“三十年后,再也没有人认识我欧阳修了。”人们记住的将是二十岁的苏轼。
三十年后,欧阳修去世;三十年后,苏轼也去世了。一百年之后,一千年之后,人们会记住苏轼,但不会忘记欧阳修。
欧阳修爱惜人才,就像爱护自己喜爱的花朵一样,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枯萎。他为国家发掘和提拔了一大批人才,如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司马光、程颐、张载、包拯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北宋乃至中国。
一个好的老板是你生命中的一个高尚的人。
想象一下,如果苏轼遇到的考官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那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赏明月”的美妙意境能否存在,就很难说了。世界。
02 人生中的三个女人
在古代的富裕家庭中,男子三妻四妾是很常见的。苏轼也不例外。他一生有过三个女人,分别是王芙、王润之、王潮云。但时间上有差异。
王甫十六岁时,与十九岁的苏轼结婚。夫妻俩甜蜜地相爱着。王芙出生于书香世家,是进士之女。她有才华却不外露,解决问题聪明,而且很机智。她是她丈夫的得力助手。
苏轼记录了两个“幕后倾听”的故事:当他与来访的客人谈话时,妻子在屏风后面静静地听着,并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了苏轼。
王甫提出,在人际关系中,要特别警惕两类人:一是因势利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随波逐流、随波逐流的人。另一种是交朋友太不小心的人。苏轼非常信任自己的妻子,不仅听了她的话,还牢记在心。
少年意气风发,少女风华正茂。不幸的是,命运是不可预测的。结婚十一年后,27岁的王福因病去世。这对于苏氏来说,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许多年后,苏轼梦到妻子还在,醒来时枕头空空,于是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梦》。
十年的生与死是如此漫长,以至于我无法不去想就忘记它们。千里孤坟,无处可言的荒凉。即使相见,也不该相识,面满尘土,鬓如霜。
夜里,我带着深深的梦,突然回到了家乡。我正在小窗外梳妆打扮。他们相视无言,唯有千行泪。预计每年肠子断掉的部分都会被割掉,月夜明媚的时候,就会出现矮松。
王甫去世后,苏轼亲植松树三万株以示哀悼。词句清淡真挚,“明月夜松树矮”句充满了诗人的悲怆和感人的真情。
爱妻王甫去世三年后,王甫的表弟王润之与苏轼结婚。
关于王润之,我们可以从苏轼所写的《追悼同安县亡妻文章》中看出她在苏轼心中的重要性:
昔日同宜先生,常待盛年,为兄弟,莫过于有德之人。为妻,有修养,其母礼仪甚诚,三子如是。合而为一,他们的爱来自天堂。”
王润之对待表弟的孩子苏麦和自己的两个孩子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偏袒。虽然不如表弟聪明,但王润之却将苏轼的起居打理得井然有序。
王潮云原本是一名歌女,12岁时被苏轼救赎。成年后,在妻子王润之的劝说下,将她收为妾。朝云陪伴了苏轼大半生,苏轼也为其写诗最多。
据明代曹陈编着的《天华录》记载,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子,问左右侍女:“告诉我,这里面是什么?”一个女仆回答:“漂亮的文章。”苏轼不同意。另一个侍女回答说:“知识渊博。”苏轼也觉得不妥。朝云妃回答道:“光棍饱腹不宜。”苏时哈哈大笑。
苏轼笑了,对朝云的回答表示认可,因为这是一个“懂他”的人。
有一天,苏轼又创作了一曲《蝴蝶恋花》,请朝云唱给大家听。朝云还没开始唱歌就泪流满面。苏时觉得奇怪,问她为什么会这样。朝云道:“奴婢唯一不会唱的就是‘枝头吹柳絮少,天下无芳草’”两句。
花已褪色,变成红的、绿的、小杏子了。燕子飞翔,绿水环绕人。枝头有几棵柳树在吹。天下何处无香草?
墙内有秋千,墙外有路。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声渐渐变得越来越小,多愁善感的却被无情所恼怒。
生活是不可预测的。晁云陪伴苏轼的二十三年,他们的经历就像柳枝上的柳絮,无奈又无奈。下次,他们不知道该去哪里。
对于苏轼来说,王甫陪伴着他成长、成熟。在此期间,苏轼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年轻人。王润之的公司更多的是照顾苏时的生活,以及他为家庭付出的努力。王潮云的陪伴是一种红颜知己,一种志同道合的关系。
这三位女性在不同时期陪伴苏轼走过成功与失败的人生历程。很难想象,苏轼生命中如果没有这三个女人,苏轼还会是我们认识的苏轼吗?
爱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苏轼说:不思则忘。这世上,有一种最庄严、最深厚的爱情,叫做相互依赖。这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渗透到彼此生活中的温暖。
作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写道:
“激烈的激情不是爱。真正的爱是自己和他人的温暖。”
对于事业坎坷的苏氏来说,三个女人的陪伴更是难得!
03 走高走低的人生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高潮和低谷。
去世前两个月,苏轼回顾一生,在自画像旁用颤抖的双手写下了《金山自题图》诗:
心如灰树,身如无系之舟。
问君一生成就,黄州、惠州、儋州。
回顾自己的一生,苏东坡最想夸耀的不是进寺庙的荣耀,而是被贬黄州、徽州、儋州的流放。而让世人难忘的,恐怕就是他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超然态度。
①黄州
烟雨人生
公元1079年,45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湖北黄州练兵副使。这座城市现在叫黄冈。
团联副官是什么官?有人说他相当于现代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但实际上他是一名没有工资、受当地政府监管的政治犯。
由此可见,苏轼在黄州时生活十分贫困。没有工资,他亲自带领家人在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种田以维持生计。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想出了“东坡居士”的绰号,大概是出于自嘲。
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也就是第三年,苏轼写下了《丁风伯·莫听林间打叶声》的诗句:
(沙湖路下雨的时候,雨具先下,群里大家都很尴尬,但我没注意到,现在天晴了,所以我故意这么做的。)
不听林中打树叶的声音,何不尖叫着慢慢走。竹竿芒果鞋比马容易,谁怕?一笼雾雨,终生难忘。
陡峭的春风吹走了醉意,微凉,但山头斜照。回望我来的那个荒凉的地方,没有风,没有雨,也没有阳光。
当时,他到一个叫“沙湖”的地方去看田地。途中,他遇到了大雨。同行的人都不好意思了,纷纷跑去避雨。只有苏轼,拄着竹竿,穿着芒果鞋,冒着风雨,从容前行。他以“轻击马”的姿势,表现出一种与风雨搏斗、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感。
其中,“烟雨幕后一世”这句话至今仍被很多人津津乐道,不断被引用。
罗曼·罗兰说道: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对于苏轼来说,没有什么问题是吃解决不了的。实在不行的话,就吃两个吧。
苏轼在《猪肉颂》中写道:
“黄州的猪肉虽好,但价格低如土,富人不吃,穷人不知道怎么煮。慢火,少加水,就美了。”等热量充足了,每天起来做一碗,吃饱了就不在乎了。” ”
苏轼说,是黄州猪肉治好了我的病。它既便宜又美味。
不过,对于美味的食物,不要贪得无厌。苏轼无意间吃了太多猪肉,病倒了,就到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向庞安昌求治。病愈后,他与庞参观清泉寺。所以有一句话被后人常用来勉励自己:
“谁说人生一无所有?门前流水还能向西流!别让你的白发像黄鸡一样歌唱。”
你以为苦难已经结束了。年近六十的苏轼在黄州熬了四年后,新皇帝继位。其他人都被释放,减刑返回北京,而他却被贬到岭南,到徽州做官。故事又开始了。他的《诗与远方》行程。
②惠州
这个心灵平静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
到达回民三个月后,他与朋友一起游览枫湖,登高观赏风景。苏轼微醉,看到如诗如画的稀疏森林和茫茫薄雾。他写了一首诗:
“世间奇妙多多,匡庐南岭与西湖融为一体,西湖北望三千里,堤徐徐过秋水……”
惠州虽然现在是经济区,但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一千多年前的宋朝,这里是一个叔叔、奶奶都不关心的野蛮地方。因此,被贬徽州的苏轼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
苏轼被贬颍州时,在从定州到颍州的途中,已经身无分文了。他特意向弟弟苏哲要了7000元,解决儿子苏麦等人的安顿问题。到了徽州后,经常缺米缺酒。感谢徽州知府詹凡、巡州知府周文治等人的经常帮助,“无烟厨房”的困境才得以解决。
当时惠州经济比较落后,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市场上每天只宰杀一只羊。除了卖给政府和富裕家庭外,普通老百姓很难买到。苏东坡也喜欢吃肉,但不方便与官员争斗,只能与屠夫商量,让屠夫把官员不要的羊脊骨卖给他。
苏轼果然是个美食家。他买来羊脊骨后,先将其煮熟,然后涂上一些酒和盐,然后放在炉子上烤。原来羊脊骨又脆又香。苏轼吃了。他吃得津津有味,说“就像吃蟹爪一样,每隔几天吃一次,感觉非常滋补”。他还写信给哥哥告诉哥哥,这就像吃螃蟹一样美味,这让苏澈傻眼了。
苏轼在惠州期间,写下了许多有关吃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吃荔枝》:
罗浮山下已是春天,橘子、杨梅纷纷新出。
一日吃三百颗荔枝,长大后成为岭南人。
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个有“诗和远方”的人间天堂,最美的旅行。也许只有少数人能感受到背后的辛酸。
且不说“日吃三百颗荔枝”是否夸张,我们都知道荔枝吃多了会上火。再者,我们为什么吃那么多荔枝,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钱买生活用品。全家人都张口吃饭了?不能让这个书生去街上讨饭。
另外,现在人们常说的那句“这是我的家乡”,也是苏轼被贬徽州时写下的。
《定风伯·南海归来,赠王定国侍从和王定国母亲》
常羡人间玉人,天当乞甜夫人。
清亮的路歌传到洁白的牙齿上,风吹过,雪花飞扬,火海变得凉爽。
从千里之外归来,我的容颜越来越不美丽,笑容里依然带着梅花的清香。
我不知道岭南是不是一个好地方,但我觉得这是我的家乡。
苏轼的好友王恭(又名定国)因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到岭南偏远的宾州。王定国被贬后,他的歌女柔女(又名玉娘)跟随在他身边。王恭北归后,其母劝苏轼喝酒。苏轼询问广南的风土人情,柔奴回答说:“这里是我心安的故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
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在《给童年的一封信》中写道:
“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一生一帆风顺、富有,而是找到一个能陪你度过人生逆境的人。人生是什么?人生是一座迷宫,你用前半生寻找入口,然后用你的后半生寻找出口。”
而苏轼就是这样的人。
③儋州
诗酒乘青春
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一个边陲荒凉的地方。这是他人生第三次被贬,也是他人生最后一次。据说,在宋代,流放海南的刑罚只比死刑罪轻一点。
然而,此时的苏轼却把儋州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吾是儋儿世家,寄生在西蜀州”。他在此设立学堂,于是许多人不远万里来拜苏轼为师。
回顾历史,宋朝一百多年来,海南从未有人考上过科举考试。但苏轼北上不久,蒋堂佐就从家乡进贡。苏轼为此写了一首诗:
“大海从来没有断过大地的脉络,朱牙是前所未有的。”
海南人民一直将苏轼视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和播种者,对其怀有深深的敬意。现在海南有很多纪念苏轼的地方,海南甚至还有一部影视片《苏东坡在儋州》。
差距是由对比产生的。如今的海南是投资热土,房地产、养老、旅游业蓬勃发展。但一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时常毒蛇出没,瘴气弥漫。当地居民大多是尚未汉化的黎族,过着原始的生活,这让岛外的中原人非常害怕。
苏轼也害怕了。出发之前,他就感觉到自己遇到了危险。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一位老人陷入贫困,无望康复,春天辞别长子,料理后事。到了海南,先做了棺材,又做了坟墓。他离开了。”死后随手葬于海外,生不抬棺,死不扶棺,这也是东坡家的传统。”
这意味着苏轼一到海南,首先想到的是寻找棺材和墓地。如果你死了埋在这里,家里就不需要任何人了。这不是一封信,而是一封遗书。
还没来得及找到棺材,生活上的烦恼就已经让年迈的苏轼十分着急。 “没有肉吃,没有病药,没有房间住,没有朋友出去,夏天没有寒泉……”
当时海南岛不种植水稻,粮食完全由岛外供给。当地人的饮食只吃芋头,喝开水。苏轼只能靠此谋生,很快就变得憔悴、孤独。
物质上的匮乏还可以忍受,但对于一个伟大的学者来说,没有书籍的生活就更加困难了。由于没有书籍,苏轼写信给徽州的朋友求助。一位朋友托商船送来一千多卷书籍。他兴奋极了,把书拿到家里,一本一本地整理起来。当地人纷纷前来观看,苏轼便将自己的家改造成公共图书馆,对外开放,与他们分享读书的乐趣。
幸运的是,苏轼在儋州发现了好茶,有诗为证:
季江煎茶
活水必须用活火煮,钓石才能得深水清。
大勺存月归春瓮,小勺分河入夜瓶。
雪乳已煎脚,松风骤然发出泻声。
枯肠不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
茶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例如,苏轼说:“长途跋涉酒厌欲睡,口渴思茶,敲门问野人。”茶也让苏轼明白了,“尝新茶新火,诗酒趁青春”。 “奶锅已经满了,世界却这么局促。”喝茶也是一种生活的品味。
在儋州,苏轼也发现了牡蛎的美味,于是他兴奋地给儿子写信:“东坡在海南,吃牡蛎味道鲜美。”他还叮嘱儿子保守秘密,不要让朝廷里的贪官们知道。我们知道,否则他们就会涌向海南抢食物。
当地知县张忠很欣赏苏轼,但见他无处居住,就借给他官邸,还送酒送肉。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朝廷得知后,十分愤怒,将苏轼驱逐出官邸。张忠也被免职并接受调查。
穷困时,苏轼不得不当掉随身携带的酒具换取金钱,只留下一个荷叶杯。他早晚都擦,非常喜欢。即使在非常悲惨的情况下,也要提醒自己吃好喝好茶。
④
世界有大梦,人生有几回凉秋
公元110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赵佶继位,朝廷大赦天下。今年5月,65岁的苏轼接到圣旨,终于可以离开海南了。
苏轼北上与子孙团聚,却因害他的张惇将他流放海南而被革职。这实在是命运的捉弄。但苏轼并没有嘲笑这个昔日的敌人。他写信给张惇的儿子,嘱咐他照顾好父亲,还送来了一些药方,嘱咐张惇保重身体,争取早日返回北方与家人团聚。
“送蜉蝣上天地,犹如沧海一粟,哀惜生命短暂,羡慕长江无边。”
苏轼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伤害他的人。他知道,根本没有胜利可言。人只是宇宙中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不要自暴自弃,也不要自高自大,这样才不会失去人心。
苏轼回到亲人身边不久,就去世了。临终前,他这样总结自己:
“问你一生成就: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吃、喝、跌跌撞撞、坎坷坎坷。他用自嘲和美食拯救了自己,把生活变成了诗。我想,世界上除了他,再没有第二个人了。
世界有大梦,人生有秋凉时刻。
今天的人们在读苏轼的文字时,如果忽略了他所经历的苦难和他每次面对苦难时的行动,就会失去当下生活的真正诗意。
苏轼的文章总是充满了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他文字的哲学内涵。苏轼虽然深感人生如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人生。相反,他力求超然自我,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随机应变的人生态度。
04
过去和现在不是可比的
但反思和温暖
诗人余光中说:
“如果我想去旅行,我不想和李白在一起,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如果我和杜甫在一起,他太苦了,太严肃了。但苏东坡很好,他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苏东坡是一位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人民的朋友,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一位创新的画家,一位酿酒的实验家。 ,一个工程师,一个清教的仇恨者,一个瑜伽修行者,一个伟大的儒家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鬼,一个仁慈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反对者,一个月夜流浪者,但是这还不够。来形容苏东坡的一切……苏东坡比其他中国诗人具有多面天才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幽默感。他有卓越的智慧,但有一颗天真的孩子的心——这种混合体相当于耶稣所说的。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柔。”
其实,我们或许可以从苏轼写的《论候论》中了解到他的人生态度。
“古之所谓英雄,必有超越他人的气节。一般人见他受到侮辱,就会拔剑挺身而出,这不是勇敢。有伟大的勇敢者”人间,却突然来找他,不要惊讶,不要无缘无故生气。”人质很大,志向深远。
“高祖观父之所以胜,项姬之所以败,只是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项姬不能忍,所以百战百胜,轻用锋芒。” ;高祖忍之,养之。除了子方,还有其他人能做到吗?”
失去的地方就是成长的地方。明白了这一点,你也就明白了苏轼的魅力。过去和现在不是对比,而是反思和温暖。反思中,痛苦可以转化,痛苦可以释放、升华。
关于作者:
小飞,90后,公众号“小飞前辈”主持人。自成立以来,已发表文章数千篇,全网阅读量数千万次。曾担任文案编辑、软硬件研发工程师、独立作家。他目前专注于芯片行业。业余时间,他热爱阅读和写作,热衷于分享对读者有用的知识、思想、见解和经验。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成长,善良积极,努力突破,成就更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