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大国新村:追随总书记的脚步》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须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越来越好,村庄美丽、人民富裕、产业繁荣。壮丽的画卷正在中华大地上缓缓铺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人民论坛网》推出《伟大乡村新乡村:追寻总书记的足迹》系列报道,讲述中国广大乡村振兴故事。今天,我们走进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浙江省,探寻乡村美丽蝴蝶变迁背后的奥秘。
疏铃入云林斋后,香杖前竹间。水泥灶做饭的声音弥漫在空气中,锅碗瓢盆的声音在名山上随处可见。
来到浙江安吉余村,就像潜入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山水画中:三面环山,青峰叠翠,小村就像一叶小船,航行在浩瀚的蓝色竹海中。村里,住宅别墅依山而建,体现了村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村前湖边矗立着一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书写着余村治村发展的坚定信念。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双赢局面,是余村人民二十年来不断探索的结果。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光荣传统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加深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近日,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名师生社会实践团队赴浙江余村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探索雨村美丽蜕变背后的奥秘。
余村风景
绿水青山焕然一新,乡村发展走出新路
正值夏季旅游旺季,雨村春林山庄来来往往的客人络绎不绝,潘春林正在和大家打招呼。潘春林原本是雨村矿井的一名拖拉机司机,现在是一名知名的农家乐经营者。 “我们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客房必须提前预订!”忙碌的潘春林笑着说道。
走进安吉雨村,翠竹环抱,清溪潺潺,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民宿、手工艺工作室、青年创业基地、咖啡馆、露营基地,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带来时尚气息。
然而,20年前的雨村景象却截然不同。潘春林回忆,“以前,工业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有3个水泥厂、3个矿山、100多台拖拉机。村里的天空常年灰蒙蒙的,河里也很水。”浑浊,年轻人基本不愿意留在雨村……”
2003年,浙江省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余村以“千万工程”为契机,停矿、关闭水泥厂、恢复绿化、治理水库、改造村庄,推进了惠及全体农民的农村环境建设行动。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这一理念引领下,雨村绿色发展驶入“快车道”,实现了从炮火隆隆、尘土飞扬到山清水秀、竹海连绵的华丽蜕变。
如今,美丽生态已成为雨村的一张“金名片”。随着雨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雨村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将“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发展优势。 2021年,余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批“最佳旅游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为余村乡村振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生态环境好,游客愿意来,村里的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办起了农家乐、民宿、文化创意产业、特产销售、漂流、采摘。”谈起现在的“春林山庄”,潘春林自豪地笑着透露,“我们已经从单一的农家乐发展到为旅游公司、车队、文化公司、洗涤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务’。吃、住、行我们都包好了,可以说我们已经形成了农村产业链。”
在余村,像潘春林这样“点绿成金”的村民还有很多。余村经济发展的“绿色变奏”,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自觉践行,是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动写照。
党建引领新格局乡村治理取得成效
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雨村始终“发展不忘党”,不断履行党建责任,建设坚强基层组织,培养党员骨干力量。雨村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以“两山”理念为指导,以重建乡村社会生态为己任。探索了以“支部带村、发展强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道德治村”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余村经验”。 “润村、生态美村、平安村、廉洁村”成为浙江乡村良好治理典范。2021年,天荒坪镇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余村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的组织。
“凉山议会”是余村实施“民主管理村庄”的典型自治平台。 2005年,余村通过民主决定关闭矿山、工厂,转型为生态经济。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评价这是“明智之举”。 “两山”理念拨开了雨村发展的迷雾。当地政府顺势而为,坚持把协商民主贯穿于日常深化“两山”实践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了民主协商、两村委会审议、党员审议、村民代表决议、村贤评议等议事平台,探索出一套“自主提出事项、按需议事、议事方式”的议事机制。聘请辅导员、民主议事、督办跟进 依托“两山议事会”,不仅提高了村民参与村务和管理的能力,而且有效避免和减少了矛盾纠纷。保持了村庄的和谐稳定。
“用法律守护”,余村聘请村级法律顾问,动用专业的法律队伍,为余村的法治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以来,村法律顾问积极融入村务管理,协助村委会处理法律事务。同时,公司创新采用“调解员连村、法官驻村、家园卫士护村”模式,深入开展上门调解、执法下乡、巡逻巡查等工作。护卫等,实现群众服务、矛盾调解、法律服务、信息咨询、致富,可以向“五不离村”寻求帮助。此外,雨村还通过各种寓教于乐的法制文化活动和文化长廊,向村民宣传法律知识,营造浓厚的法治管理氛围。
余村智慧健康站
乡村风情神韵令人耳目一新,文明风俗焕然一新。
如今的余村不仅有“颜值”,更有“气质”。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余村面貌不断改善,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雨村在注重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各项移风易俗工作,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制定礼仪,培育文明新风。在余村,家家户户都制定了自己的家规、家训,挂在家里显眼的地方。这是雨村的一景,也是雨村家家户户的治家之道。雨村还将地上不乱扔垃圾、严禁燃放烟花爆竹、文明餐桌、文明出行等环境保护和乡村文明措施写入《村规民约》,积极宣传通过壁画和宣传册,使美丽的乡村和美丽的民俗相得益彰。
加强实践,引导村民自觉。通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节日活动、“家训、立家规、弘扬家风”、“美丽家庭”评选活动等,树立了一批移风易俗、乡村文明的先进典型,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参与乡村文明建设。为了保护优美环境,村民们还组建了生态卫士队,及时纠正余村村民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让文明成为高度自觉的行为。
弘扬文化,弘扬乡村精神。近年来,余村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致力于为余村人民打造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先后建成文化礼堂、“美丽安吉绿色发展”展厅、文化舞台、数字影院、农家书屋等文化体育设施。咖啡馆、茶馆、酒肆、文创店遍地开花,为村民提供免费电影、图书借阅。 、理论学习、文化娱乐等服务。村还组建了银龙莲舞队、腰鼓队、扇子舞队、篮球队等多支文化体育队,成功举办了浙江美丽乡村奥运、乡村运动会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节日,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村民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
余村村民文化生活
人才引擎焕发活力,青年力量赋能新能力
乡村因人而变,村庄因人而兴。作为欢迎年轻人创业的新村,余村致力于用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用年轻人重构乡村资源优势,共同打造伙伴的事业梦和乡村振兴梦,不断拓宽“清醒”。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型通道,持续为雨村提供发展思路、发展动力、发展路径。
依托“自然工作站”和“全球合伙人”两大IP,雨村打造“清来集”青年才俊社区,打造涵盖雨村共创空间、清来集孵化器、恒路艺术部落、富阳青年青年的社区梦工厂等人才创新创业矩阵为青年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目前,全球合作伙伴已涵盖科研教育、文化创意、农林产业、数字经济等类型,已有40多个合作伙伴项目入驻,数千名大学生来到雨村及周边村庄工作、生活。新经济、新业态正在蓬勃发展。”村党委书记王玉成说。
优美的工作环境、优惠的人才政策、齐全的配套设施、愉快的工作氛围,吸引了众多外地年轻人来村创业、安居乐业。来自世界各地的奇妙创意在这里迸发出来。
陈哲,1985年出生,是一家国漫主题咖啡馆的负责人。他的咖啡馆不仅卖咖啡,还陈列着许多带有中国经典动漫形象的产品,为雨村注入了快乐和活力。 “乡村对于城市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乡村的自然资源、乡土文化以及无限的可能性吸引着年轻人。”陈哲相信,国漫、咖啡、雨村能够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28岁的厦门女孩黄素娟半年前来到雨村,正式开始了她的寄居生活,成为了一名数字游牧者。她住在数字游牧社区的楼上,距离办公桌仅几步之遥,可以在工作时随心所欲地放松。
此外,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余村人看到家乡蓬勃发展的生机,纷纷选择回乡创业。 24岁的当地青年赵正男去年9月从广东回到雨村。他的寿司店目前正在进行装修准备工作。赵正南说,随着当地政府大力推动青年创业项目和相关扶持政策,很多像他一样的当地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余村打造了“清来集”青年人才社区,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回乡。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雨村考察调研,对当地发展绿色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做法表示肯定。时光荏苒,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如今,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已成为现实。跟随总书记的脚步,展现在实践队成员面前的是一幅风景秀丽、产业新兴、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可以说,余村的新变化,展示了“千万工程”20年来实施的成果,展现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境界。这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水平的生动体现。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考察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成果、深刻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行动。多年来,学院持续推动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贯彻党的初心和使命,真正做到理论学习内化于心、实践于外,秉持知己知彼的理念。中国、服务中国,擦亮“四个“同”教育品牌。(作者:田宁涛、程孟远、赵辰宁、张谦毅、郭扬谦、谢天宇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