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陕西省河阳市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赵小刚 摄(新华社发)
图②: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华社记者 郭旭雷 摄
图③:山西运城黄河岸边飞翔的苍鹭。
人民视觉 薛军 摄
图4:河南兰考黄河湾风景区。
李金雷 摄(新华社发)
在河南省开封市,记者见到开封黄河局第一救援队队长张飞时,他正在黄河堤坝上巡逻排查险情。一说起自己的日常工作,他就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红色的小册子,走到哪里都翻开。
阳光下,小册子封面上的镀金文字格外引人注目——《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 4月1日起,《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张飞身上多了一本“口袋书”。
“黄河历来体弱多病,《黄河保护法》就像一本‘用药说明书’。”张飞告诉记者,对于非法侵占河湖岸线的行为,《黄河保护法》更加详细和规范。比原来的法律有更严厉的处罚。
作为我国第二部流域法,《黄河保护法》如何进一步保障黄河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近日,记者前往河南、山东两省采访。
人造堤坝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洪水的考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蜿蜒东流,流入渤海。横贯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历史上,黄河“三年决口两次,百年改道一次”,导致洪水频发。 “黄河和平,世界和平”。黄河平安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期盼。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和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黄河连年平安的历史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节约优先、空间均衡、系统管理、双手用力”的治水思想,保护水资源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和黄河治理。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控制的河流之一。黄河保护和治理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黄河保护法聚焦洪涝风险这一最大威胁,对构建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完善防洪防洪调度机制、加强水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等作出全面规定。
抗洪抢险、保护河流,离不开一支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治黄队伍。张飞,41岁,是第三代“黄藏家”。他从小就听过很多治黄的惊心动魄的故事。长大后,他选择投身治黄事业,留在防洪抢险第一线。
站在开封黑岗口下延控制工程大堤上,记者眺望黄河,只见河水静静流淌,微风吹起细细的波浪。 “汛期可不是这样的。”张飞说。
黄河流至黑岗口,距地面11米。 “河穿屋顶,船行空”。黑港口河段河床摇曳,河道最窄处仅200米,汛期充满险情。 2021年,黄河遭遇建国以来最严重秋洪水,黑岗口面临严峻考验。
黑岗口是张飞抗击罕见秋洪水的地方。 “每秒超过4500立方米的大流量持续了20多天,黑港口下延控制工程发生险情194次,最多每天救援次数超过10次。”张飞回忆道。
救援队吃住都在堤上,日夜检查险情,加固堤防。汹涌的河水掀起巨浪,一次次冲击着控制工程大坝。坝体基石长期被洪水冲刷,很容易流失。如果不及时修复,坝体就会移位,后果不堪设想。
张飞带领救援队员将铅丝网铺在铲运机的铲斗上,然后挖掘机将石块填满,然后像包饺子一样将铅丝网缝好、扎好。小石块用铅丝网包裹,形成重达数吨的铅丝笼,用刮刀运至坝根,防止侵蚀并覆盖根部。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黑港口下延控制工程转危为安,实现了“无人员伤亡、无洪水、无溃坝”的防御目标。黄河沿岸各地区全力以赴,2021年黄河秋水保卫战最终取得全面胜利。
张飞黝黑的脸上布满了风吹日晒的痕迹,一场又一场的苦战。能够确保黄河安全渡过洪水,他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让张飞特别欣慰的是,他的侄子现在已经加入了黄河管理团队。
张飞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夏秋防洪,春冬筑堤”。黄河的安全靠的是人类的防御,更靠的是堤防。 《黄河保护法》规定,加强黄河主要支流的控水工程、标准化堤防、河道调流疏导工程等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和管理。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河南处于黄河“豆腐腰”位置,易发生决口、洪水。故黄河之险在河南。
河南省郑州市黄河岸边,有一座花园口事变纪念广场。历史上曾多次被洪水淹没。现在已改造成一座植被茂盛的大花园,是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郑州市黄河事务局副局长张如银告诉记者,花园口黄河标准化堤防集防洪防护线、应急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已成为人类和人类共同生活的生态文化景观带。水是和谐的。
记者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河委”)获悉,近年来,黄河流域降雨普遍偏多,暴雨、洪涝灾害明显增多。防洪安全任务艰巨。河南加快补齐防洪工程短板。黄河下游“十三五”防洪工程、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全面完成。标准化路堤501公里已竣工。下游引黄涵闸改造工程已开工建设。 “十四五”防洪工程已基本完成。该项目临时工程已启动。
数字孪生,虚拟世界中的“脉搏检查”
采访中,记者还看到了另一条“黄河”——数字孪生黄河。利用数字技术在虚拟世界中再现一条黄河,使虚拟黄河和实体黄河就像双胞胎一样。借助数字孪生黄河,黄河的“一举一动”都可以监测和预测。
近年来,黄河委大力推进黄河数字孪生建设,提升黄河保护和治理能力。黄河保护法明确,组织建立智慧黄河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科学化水平。
在郑州市马渡西岩控制工程大坝底部,一堆堆石头中,有的石头看起来很特别,有一条黑线从里面“生长”出来。它们被称为“智能石头”。
河南省智慧黄河研究院工程管理科科长郑飞向记者解释,“智慧石”是一种水下根部岩石传感器,内部嵌入芯片和电池。当根岩或坝坡发生移动时,监控系统就会发出警报。
“别小看,如果根石或坝坡出现异常,它就会发出警报,并将信息传输到‘和梧通’APP上,随后人工现场检查,危险情况将会被处理。”郑飞表示,“智慧石”24小时实时监测预警,确保对危险情况能够及早、迅速做出反应。
2022年6月,“智慧石”、“和物通”APP在马渡下盐控制引导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一线河道巡逻人员可以依靠手机随时随地掌握坝岸地理信息和紧急情况,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智慧石”是数字孪生黄河建设中的基础应用。 2023年是数字孪生黄河建设进一步推进之年。
在山东,一条“云黄河”在全场景可视化数字孪生平台上流淌。 “山东整个黄河已实现视频监控、无人机、远程会诊系统全覆盖。”山东黄河信息中心副主任马德辉表示,2600多个视频监控点对黄河进行实时监控,200多架无人机在空中巡逻黄河。项目。这些实时数据汇聚到数字孪生平台中,实现虚拟世界中黄河的“脉诊”。
当黄河出现每秒4000立方米以上的洪水时,根据防洪管理规定,一线巡河人员需要每两小时检查一次水位。一个路段的管理范围大多在十公里以上,往返时间较长。现在借助视频监控和自动水位识别算法,可以实时准确获取水位信息,大大提高巡检效率。
数字孪生黄河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在数字模型上模拟水流过程,为防洪精准决策提供支撑。 2022年,黄河委发布的《数字孪生黄河建设规划(2022-2025年)》提出,“十四五”期间,建设具有预报预警、预览、计划功能将加速。
“2023年8月1日零点,孙口站水位开始以每秒3206立方米的速度上涨……”在山东省黄河局,技术人员向记者演示模拟东平湖分洪调度今年汛期期间。 “我们将采集到的水位、河况、视频、图片等信息数据叠加,形成山东黄河时空大数据,然后通过模型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分洪场景的预览。”德慧说道。
数字孪生平台在黄河汛期也能大显身手。 2022年冰冻洪水期,山东黄河务局同步开展人工观测和冰冰算法检测。人工观察一次需要2小时,算法检测只需20分钟。冰冰检测算法也提高了冰冰识别精度。
黄河委表示,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将黄河全要素信息在数字空间进行映射和反馈,构建数字场景;模拟黄河水量演变和调度的全过程,实现智能模拟;实施黄河管理流程智能化重塑,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法治保驾护航,更多“铁律”“硬杠杆”落到实处
黄河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全面推进“河流战略”法治化的又一标志性举措。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依法治水,用法律的力量保障黄河安全。
国徽高高悬挂,中间是法官席,两侧是原告席和被告席……这是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黄河法庭庭审现场山东省城市。 2月17日,法院对原告历城黄河局与被告某公寓纠纷一案开庭审理。一审判决胜诉历城黄河管理局。判决生效后3个月内,将公寓迁出被占用的黄河淤背区院落,并恢复防洪工程良好面貌。
黄河法庭建在历城黄河事务局内,统一审理历城黄河范围内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纠纷,并近距离进行巡回审判。法院成立两年多来,已开庭5次,以案件警示,增强法治威慑和执行力。
《黄河保护法》实施后,沿黄省区开展了大量普法活动。
在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黄河法制文化广场,东阿黄河河务局水监大队中队长张道强正在进行法律宣传。作为2021年的法治人物,张道强近期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他刚刚参加了东阿黄河事务局与当地司法局、法院、检察院等联合举办的黄河保护法宣传活动。
闲暇之余,张道强喜欢写小说。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水政监督执法小说《步步为营》,用50万字讲述了他和同事们在水政执法过程中的故事。东阿黄河法制文化广场设有这部小说的展板。扫描二维码即可阅读小说电子版。 “以后写小说的时候,我会加上《黄河保护法》的内容。”张道强告诉记者。
黄河保护法实施后,黄河保护管理多了“铁律”和“硬杠杆”。
4月1日,在郑州铁路运输法院黄河流域第一巡回法院所在地台前县,张某某等5人在黄河禁采区内非法采砂案开庭审理。在公共场合。五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三年四个月至七个月十五天不等的有期徒刑。该案成为黄河保护法实施后首例适用该法惩治破坏黄河矿产资源犯罪的案件。
郑州铁路运输法院刑事庭副庭长李新表示,《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都对河流非法采砂有禁止性规定,但黄河保护法更加系统、有针对性。 。此次判决是符合黄河保护法的规范和精神,经过综合审查判断后作出的。
黄河九曲东流。保护黄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大计。在法治保障下,黄河必将成为一条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