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育儿所的伟大贡献与革命后代的成长故事

发布时间:2024-12-10 23:03:02

炮火下的世上最爱的人——抗战时期胶东幼儿园的感人故事

一、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日本侵略者不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如何妥善安置抗战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让革命后代健康成长,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为此,当时的胶东行署和胶东妇联共同研究决定筹办胶东战时幼儿园。由于日军大规模扫荡,幼儿园的管理体制采取了村民分散收养的方式,即把革命后代分散寄养在当地人家里,以应对危险。情况。 1942年至1952年的十年间,胶东幼儿园养育了1000多名革命后裔。在日寇的残酷扫荡中,奶妈们宁愿牺牲自己的孩子,也能保证自己照顾的孩子们毫发无伤。在他们的精心照顾下,当时胶东幼儿园的所有孩子都没有走失。他们用伟大的爱书写了世界的奇迹。

2、胶东苗圃建设准备工作

胶东幼儿园的筹建工作于1941年冬开始。当时,胶东妇联派苏政同志到荣成县某村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并担任政治指导员。 1942年4月、5月,苗圃迁至牟海县城东凤凰崖村(今乳山)。 1942年7月,组织派张福之同志担任幼儿园园长。同年9月,苗圃搬迁至牟海县田家村。当时托儿所的主要任务是为周边村庄来到托儿所的孩子们寻找奶妈。孩子直接称呼奶妈为“妈妈”,并与奶妈分散到各个村庄居住,方便战时掩护。

1944年,随着幼儿数量的增多,托儿所的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分为总务组、医疗组、检查组三个组进行日常管理。其中,总务组负责生活物资。在当时困难的条件下,党和政府对托儿所特别照顾,规定每月给奶妈60公斤粗粮,作为奶妈的口粮和喂养孩子的补偿。孩子们的用品是按照年龄分配的。给18斤、20斤、22斤细粮。儿童衣服每年分发两次。春季发放单衣,冬季发放棉衣。布和棉花交给奶妈制作。前线部队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战利品,凡是能用来照顾孩子的,都及时送来,总务组分发给了孩子们。医疗队同志负责深入孩子们居住的村子,检查孩子们和奶妈的健康状况,有疾病及时治疗。同时,他们还向奶妈们宣传健康知识,预防各种疾病。检查组除了深入各村检查现有奶妈育儿情况外,还需要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排查调查、招募新奶妈等。

3、困难生活中浓浓的母爱

尽管日寇的经济封锁给托儿所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奶妈们总是竭尽全力克服困难,养育出优秀的孩子。为了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严格执行幼儿园对孩子的饮食卫生要求:饮食必须卫生、营养、易消化、规律、定量,不让孩子喝生水。 。春秋两季每三天给孩子洗澡一次,夏季每天一次或数次,冬季每七至十天一次。孩子的衣服一般三天洗一次,夏天一天洗一次。日常生活中,不少奶妈把孩子抱在怀里,推来推去,生火做饭。有的婆婆主动承担起家务,让儿媳妇腾出时间来照顾孩子;有些人用芋头来喂养哺乳期的孩子,而留下牛奶来喂养婴儿。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和奶妈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奶妈们早就把这些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骨肉,孩子们大多也认为奶妈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奶妈肖国英的养子刚来时身体很虚弱。为了腾出更多的精力抚养孩子,肖国英将女儿送回莱阳老家,全身心投入到照顾这个默默无闻的孩子上。她说:“这是八路军的孩子,八路军帮我们抗日,把孩子交给了你,这是因为我们信任你,你怎么能不照顾好我呢?八路军的孩子八路军比我自己的军队更重要。”

当时奶妈沙春梅收养的孩子名叫春莲。春莲刚来的时候只有两岁。她的身体很虚弱,坐不稳,站也站不稳。沙春梅视她如己出,十分疼爱她。有什么好吃的,萧春莲第一个吃。她的亲生孩子只能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

4、血雨腥风中无私奉献

1942年初冬,胶东抗战进入最困难的一年。日寇在马石山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拉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当时,分散在各个村庄的托儿所里的二十、三十个孩子都在他们的天罗地网搜查和频繁轰炸的范围之内。在这关键时刻,奶妈们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孩子。 “孩子就在那里”,“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住孩子”。有一次,为了躲避日军的搜查,奶妈江明珍和婆婆带着奶子福星和自己的孩子跑到附近的山上避难。江明真找到了一个隐秘的山洞,将福星藏在里面。当她准备再去那里时,当我把孩子放进山洞时,我立刻想到:我的奶只能喂一个孩子。如果两个孩子放在一起喂一个,另一个看到就会哭。为了避免暴露目标,她请婆婆照顾福星,并将年仅十个月的亲生孩子送到了另一个山洞。刚回到婆婆和福星藏身的山洞,敌机就开始轰炸。轰炸间隙,她清晰地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婆婆忍不住,坚持要过去看看。江明珍无奈地对婆婆说:“妈妈,请不要去那里,如果被搜山的日本人发现,福星就有生命危险了。”婆婆无奈,只能咬牙切齿,眼含热泪。日本人走后,她打开洞,发现孩子的手脚都在滴血,肚子哭得鼓鼓的。回家后几天他就去世了。

奶妈肖国英曾带着养子和大女儿上山躲避日军的轰炸和袭击。在上山逃亡的过程中,大女儿吓得不停地哭。为了不暴露目标,肖国英把大女儿留在了路边的草堆上。之后,他带着养子躲到了附近的山里。等她回来的时候,发现大女儿还在草堆里,声音已经哭哑了,浑身冰冷,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当被问到是否担心孩子们的安全时,肖国英沉默了一会儿,后来说:“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先保证八路军孩子们的安全。 ”

5、离别难舍难分

1948年,随着胶东的解放,人民军队的条件逐渐改善。这时,孩子们开始陆续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孩子大多习惯和奶妈生活在一起,认为奶妈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当父母来接他们时,孩子们常常哭着说:“我想回家找妈妈。”问他们:“你的家在哪里?你的妈妈是谁?”他们总是说:“我的家在某某村(奶妈所在的村),我的妈妈是某某——所以(指奶妈)。”孩子被接走后,奶妈们更是想得周到了,不少奶妈以为自己的孩子以后就要出生了,就把孩子的名字改成了妈妈的名字。养子。

奶妈沙春梅的养女春莲4岁时,她的亲生父亲派人来接她。本来他们想趁孩子睡着的时候去接她,可还没到村口,孩子就醒了,一直哭着找妈妈。她死了。拒绝离开。孩子最终没有离开,又被带回来抚养。孩子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父母再次派人来接他。沙春梅的丈夫杨喜斌带着孩子来到村西一个叫沙河的地方。春莲一路哭着给父母打电话,但她仍然不肯离开。但这一次是真的没有选择了。杨喜斌只能含泪将孩子交给别人。孩子被送走后,沙春梅非常想念她,以至于失聪了。临终前,她梦见女儿春莲回来看望她。上一篇文章中的江明祯尤其如此。失去儿子后,他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养子福星身上。福星3岁时,亲生父母来接他回家,他抱着家里的柱子对他拳打脚踢,不肯离开。最终,江明珍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哭着劝说,孩子终于含着泪水回到了父母身边。

这些可敬的奶妈和她们的家人在经历了早期收养的艰难险阻之后,如今又承受着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此后她们不断地思念和关怀,而这种思念和关怀常常伴随她们一生。

六、取消胶东幼儿园

日本投降后,胶东幼儿园几经变迁。 1946年2月,根据胶东行署指示,幼儿园将60余名断奶儿童带到莱阳接受系统正规教育。其余100多名需要喂养的孩子仍分散在乡村抚养。 1946年底,为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在胶东的重点进攻,莱阳的孩子们被转移到田家村一带,疏散到周边村庄。每个工作人员都带着几个孩子,把他们安置在以前的奶妈和可靠的人家里。 1948年春,经胶东行署批准,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苗圃由山区迁至靠近乳山县、交通便利的滕家庄村。此时,托儿所已得到长足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入园儿童300余人,工作人员70-80人。幼儿园根据年龄将孩子们分成两组。一是小学,为七岁以上儿童提供普通小学教育。二是幼儿园,负责抚养和管理六岁以下儿童。幼儿园分为三个房间,分别是哺乳室(一岁以下儿童)、小婴儿室(两岁以下儿童)、大婴儿室(两岁至六岁儿童)。幼儿园的教育设备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安装了一些大型玩具,还开设了音乐舞蹈、游戏、故事班、常识班等课程。日常生活方面,孩子们都是靠供给系统的。政府每月给每个孩子拨款20元,统一使用。在饮食方面,医生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营养需求进行有计划的调整。除了主食外,还可以吃零食、蔬菜、肉、蛋、奶和各种海鲜。每逢春节等节日,每个孩子都会得到一套新衣服。解放后,托儿所的孩子绝大多数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 1952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胶东幼儿园划归所在地乳山县,更名为乳山县幼儿园,隶属乳山县人民政府领导。 1955年8月,乳山县幼儿园被关闭,原胶东幼儿园仍有9名找不到父母的孩子,被乳山县政府工作人员收养。至此,胶东苗圃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

7. 后记

由于当时缺乏文字记载,这段经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封存。当时数百名奶妈中,如今只有肖国英还活着。他已经90岁了,已经丧失了一些语言能力。大多数哺育革命后代的奶妈至今仍默默无闻,下落不明。

现在的乳山市,因其境内大山而得名。杜鲁山南临黄海之滨,从海中拔地而起。山体圆润肥美,峰顶突出,形状酷似母亲的乳房。近年来,乳山市努力打造“母爱圣地、幸福乳山”的名片,这些英雄奶妈用她们的英雄事迹为这张名片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今天的乳山人民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并将继续发扬光辉事迹。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