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慢综艺热潮下的创新与挑战:如何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治愈与沉浸体验

发布时间:2024-12-12 13:03:18

放慢节奏是近年来很多综艺节目中的普遍现象。如今,随着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寄托在荧幕上的各种“慢综艺”中。这些层出不穷的“慢综艺”因观众的心理需求而获得了广阔的市场。一时间,各类文化旅游、美食、生活等“慢综艺”迅速登陆各大电视和网络视听平台。忙碌生活中的这一丝“烟花”,给观众一种温暖、治愈的满足感。

然而,随着“慢综艺”的流行,一些节目逐渐暴露出内容缺乏内涵、模特同质化严重、节奏长度缓慢等问题,逐渐让观众对此类节目产生厌倦。如何在近乎饱和的“慢综艺”中不断优化创新,给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是综艺制作团队努力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方向。

追求慢是快节奏、强压力下的一种心理投射。

当前,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观众往往对综艺节目的选择标准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期观众心理需求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已经让人们厌倦了那些刺激、矛盾、戏剧性的综艺节目。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观看“慢综艺”来娱乐身心。

作为一档典型的“慢综艺”节目,湖南卫视播出的《向往的生活》所呈现的稳定、平静的日常生活,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让观众向往。客人们远离了大城市的喧嚣,在农家院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生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年教师赵锐认为,相比反复刺激观众情绪的冲突,“慢综艺”更注重对人心的治愈和关怀。它可以让生活在快节奏、高压环境中的人们暂时休息一下,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更好的面对自己的生活。

当然,并不是所有“慢综艺”都选择为观众打造一个“乌托邦”。也有不少节目选择以城市为背景,用慢节奏的镜头记录和呈现快节奏的城市故事。比如最近火爆的网络综艺《同一屋檐下》就直接面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压力。邀请了众多不同职业、性格、成长经历、人生阶段的嘉宾参与,聚焦当今都市青年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关系。

在赵锐看来,不断出现在荧幕上的“慢综艺”不仅是对快节奏中“慢生活”缺失的补偿,也是对“社区”和“社区”等传统社会形态的补充。 “集体生活”。这种回望、重演和遥想,本质上反映了当下大众对人际亲密感的渴望。

利用屏幕背后的好奇心,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对于综艺节目的创作来说,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一直是创作的重点之一。 《慢综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原本隐藏在镜头之外的栩栩如生的场景搬到了屏幕上,让观众看到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涉及公众人物的“慢综艺”,观众有机会通过镜头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公众人物的正常生活。这种将公众人物置于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形式逐渐走向舞台。他们身上的气场和滤镜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简单而平凡的生活状态,没有刻意塑造某种形象或人物,从而拉近了公众人物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姚迅表示,公众人物的形象在这样的场景下会变得更加立体,这实际上打破了人们对公众人物的刻板印象,在他们身上找到了更多的人性。

在《我的家人》系列中,代际视角构成了观察与被观察的重要线索。现实生活中,日益缺乏沟通的亲子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处问题,都成为节目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那些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光鲜亮丽的背后,也面临着普通人面临的生活烦恼,镜头也引发了观众真实的共情。

聚焦现实,点燃观众拥抱生活的热情

“慢综艺”的魅力之一在于叙事的自然性和开放性,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这种源于生活的不确定性,往往蕴藏着许多“惊喜”。无论是观众熟悉的公众人物,还是普通的素人嘉宾,节目中都没有太多的剧本和设计,一举一动都比较真实。这种回归自然、回归日常生活的感觉,不仅是观众选择这类综艺的重要原因,也是一档节目观察现实、尊重事实的直接体现。

《同一屋檐下》在节目的后期处理上采用了轻处理策略。观众可以看到节目中每一个镜头和画面的原貌,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每一种情绪和氛围。总导演黄斌表示:“我们所有的目标都是记录嘉宾的真实反应,用开放式的剧情发展与观众建立纽带,实现与观众的故事分享、情感共鸣、精神共鸣。”该项目基于对年轻人的深刻洞察,突出他们所经历的共同困惑,并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不仅如此,在很多慢综艺中,嘉宾自然生活状态的呈现放大了节目的“真实性”,他们遇到的问题和表达的情感更能引起屏幕前观众的共鸣。而他们在节目中展现出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也将激励观众热爱生活、拥抱生活。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赵如涵表示,当前大众对综艺节目的需求正在经历从娱乐性需求向文化价值性需求转变的过程。节目需要努力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注重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

(记者张淼)

:;:;:2021-03-29;:张伟举;file:23--6929-43ee-a5e9-;:29;来自:光明日报;:2021-03-2908:40:35;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