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新快报记者)
“石家庄发展这么快,变化这么大!”中秋国庆假期,我和一位老同学在电话里聊到这个话题时,她脱口而出。高中毕业后,我就没有在家乡呆过多久。外出学习、工作,放假回家吃饭;我成了一个所谓的陌生人。
我的家乡石家庄,是一个经常出现在各种笑话中的地方。作为省会城市,石家庄三年前才开通地铁。石家庄人民谦虚、善良。我记得毕业前去实习过。实习师傅是南方人,师傅的情人是河北省另一个城市的。他们一致评价:考虑了几个地方,石家庄人是最不排外、最宜居的。
最终我没有留在家乡,而是毕业后留在了广州。此时广州天气早晚稍凉,出门上街就穿短袖即可。在车水马龙的路上,树叶不会因为“寒露”的到来而枯萎。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夏天”是否会不请自来。有朋友在电话里告诉我,石家庄这个季节,已经需要开衫、外套了,过几天,夏天的被子就要换成大被子了。
每当广州秋日的强烈阳光让我眯起眼睛时,我总会想起石家庄的秋天。还是阳光,风吹得很凉,仿佛身上的每一个毛孔、衣服上的每一根纤维都被它吹干、吹干净了。深秋时节,石家庄的树上叶子变黄枯萎,直到来年春天才长出新芽。
冬天,万物萧瑟,雪也不是天天都有。石家庄已经成为一座以灰色为主色调的城市。北风呼啸呼号,呼应着韩愈的话:“燕国、赵国,慷慨悲惨的人很多。”你会想起很多浴血奋战的人,比如南越攻打百越、统治岭南的南越王,还有广州南越王墓主赵眉的祖父赵佗。
当然,我对石家庄的热爱,并不是因为赵佗、赵云或者其他名胜古迹。大概正如余光中所说,这份爱源于“乡愁”。奇怪的是,似乎每个漂泊在异乡的人都对“家乡”这个词情有独钟。这个最容易在短时间内调动人类情感的精神符号,是那么温柔具体,仿佛它总是会在你郁闷不安的时候向你张开双臂,抚慰你的心灵。
我见过的最美的星星在石家庄。那时,我刚刚上小学。一个夏日的夜晚,我在屋前拉起一张席子,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觉得它们是那么明亮、那么深邃,既遥远又又近。对我来说最好的人也在石家庄。他们把我做饭当作一种乐趣,但我工作了很多年,他们还是担心我没有足够的钱花。
回望这几年,我发现石家庄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以我居住的地方为例,太平河南岸的小区外墙已经翻新,十一街的道路也已修好、铺好,大型超市也开业了。同时,很多东西也没有变:比如门口的牛肉面,向阳街的驴肉烧烤,鹿泉商厦前的煎饼和果蛋煎饼。我想这些商店已经营业了十多年了。味道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我有一个自私的意图——我希望一切都不会改变,保持我所熟悉的样子。不过,石家庄有自己的节奏。如果把不同城市比作同场竞技的田径运动员,那么石家庄可能不是最快的,但会稳扎稳打,不会落后,而且会跑得越来越快。
电话那头,同学说等疫情结束她就来广州。事实上,大多数同龄人毕业后都选择留在家乡石家庄。她也是其中之一,在石家庄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每年广交会举办时,她都会乘火车前往广州,与世界分享石家庄的好东西。我脑海中浮现的每一个石家庄人都过着认真的生活。我想这就是我的家乡石家庄给我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