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中秋佳节与苏轼的月光诗意:从苦闷到旷达的超然之旅

发布时间:2024-12-15 00:03:19

中秋节到了,正是好时节。在这个温馨而诗意的中国传统节日里,望着月夜,不禁让人想起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但愿人长生,共赏月色万千”的柔情。数英里之外”。这位“月光诗人”为何频频咏月,他又是如何庆祝中秋节的呢?

苏轼对月亮情有独钟,对月亮有很多描述。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苏东坡是月下行者”。家乡眉山的月亮、汴京的月亮、杭州的月亮、黄州、徽州、儋州的月亮……“月亮”被反复描述,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趣味。这些与“月”相关的经典名著有相当一部分出自黄州时期,如《年奴娇·赤壁乡愁》、《赤壁赋》、《后赤壁赋》、《夜游承天寺》等。

湖北黄州拍摄的苏轼雕像。新华社记者 吴志尊 摄

在流放黄州的四年多时间里,苏轼完成了从苦闷到宽慰再到豁达超脱的转变,成为一个优雅洒脱的“东坡居士”。他作品中的月亮不仅包含着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还有对自然的融合和欣赏,甚至上升到对生命意义的审视和认识。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43岁。今年的中秋节是他在黄州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月光下独自饮酒,他叹道:“谁能与我共赏中秋的孤光?”那时明月高高挂着,但郁闷的心情下,月亮似乎蒙上了一层孤独而冰冷的光芒。

一年后,居住在临高亭、功根洞坡的苏轼,生活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有所改善,心态也更加乐观。在《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的意境中,一处偏远的山坡经过明月的洗涤后显得格外清晰。头顶是明朗的月色天空,脚下是他用辛劳浇灌的生命世界。他们互补并感到满足。 “自爱的声音就像一根棍子。”

湖北黄州东坡赤壁风景区陈列着东坡书法作品的碑刻。新华社记者 吴志尊 摄

“黄州时期是苏轼自我剖析人生的反省时期,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方行义表示,面对人生的第一次挫折,他脚踏实地,热爱生活。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顽强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展现了他顽强的生命力。

《年奴娇·中秋》写道,“我醉了拍手狂歌,举杯邀明月,成影中三客……水晶宫里,吹起了笛子”。 ”。天地间,苏轼举起酒杯,仰望月亮,热情地赞美着月光。月亮的美丽、月宫的神韵,流露出对美好自由境界的向往和追求。那是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在黄州迎来了第三个中秋节。

这一年,苏轼多次写下月亮,其中以千古名著《尔夫辞》最为脍炙人口。 《念奴娇·赤壁乡愁》中写到“人生如梦,雕像还月还江”,表达了博大的心境。从七月江泛舟的《赤壁赋》,到10月15日登岸的《后赤壁赋》,从“吟诗明月,唱优美篇章”到“地上人影” 《仰望明月》,两首诗均以秋江月夜为景,以主客对话为体裁。可见,在美丽的天空和朦胧的月光下,明月与诗人已合而为一。苏轼已经借助了无边的天地,享受着月光勾勒的梦境。

前面有“水波平静”、“水光触天”。后面“河水流有声”、“水出”。苏轼泛舟江上,站在高耸入云的陡峭山坡上望月。他正在与月亮对话,与山水共鸣。在其中,他的思想飞扬,精神自由。即使面对未知的人生旅程,他仍然保持平静和快乐。

此时,月亮真正照亮了苏时的天空。

航拍东坡赤壁风景区。新华社记者 吴志尊 摄

中秋佳节之际,记者踏上湖北黄州东坡的红崖,这座红崖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他经过二府殿、破仙阁等群山环抱的古迹,登上栖霞楼的最高处,那里清风白露,山峦流水,月色天光……试想抬头望去,与东坡同明月。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月亮是一个重要的意象,苏轼笔下的月亮寓意丰富了中秋节的精神内涵。”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日前在黄州接受采访时表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