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纪念胡乔木诞辰100周年与延安整风运动70周年:参与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写作的回顾

发布时间:2024-12-26 02:03:20

今年是胡乔木诞辰100周年和逝世20周年。我曾在他手下工作过,也是钦佩他对党史知识的“粉丝”。从去年开始,我就想写点什么来纪念他。今年是延安整风运动70周年。对于延安整风运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有不同的评价。因此,根据参与《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写作的情况,选择这个标题,既是为了纪念乔木,也是为了纪念延安整风运动。

1、参与撰写《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的正式启动是在乔木于1991年6月向党中央报告提出成立写作小组之后,但前两年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就我个人而言,自1989年1月初他访问美国以来,我就一直在帮助他准备学术讲座。 1990年2月中旬,我接到通知参加乔木《回忆录》的写作,但此后六个月没有消息。

1990年8月下旬、9月上旬,乔木三次邀请我去他家谈话。此前,他曾安排原秘书东升和时任秘书邱敦宏、徐永军写一些测试题目。 8月20日的谈话中,我被要求加入,多找几个人一起做。他谈到了20世纪40年代写作毛泽东思想的一些思考,初步安排了皖南事变、六大、整风、历史决议、七大等几个话题。他还说:我1941年就到毛主席那里工作,从此我对毛主席有了切身的认识和切身体会。本书旨在记录那些个人的知识、个人的经历以及我的一些想法。我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它将如何写。 。明天有一个会议,其他人都会参加,讨论分工和进度等问题。 21日上午,乔木向我和邱敦宏、徐永军讲述了他写书的初步想法。

乔木原本的计划是更大的。他想写20世纪40年代到1950年代的毛泽东。我们计划在1991年帮他完成1940年代的12个题目,然后在1992年帮他完成1950年代的题目。1993年他自己编辑出版这本书。当时有12个1940年代的主题。他身边的三位同志在6个话题上达成了一致。剩下的6个课题是我的,我带领文献研究室理论组的几位同志作为理论组的任务来布置。他说:我先写1940年代,从1941年和毛主席一起工作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既不是传记,也不是这一时期的全部历史。主要写我所知道的,包括毛主席的重要决策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必要说明一下毛泽东思想是如何具体运用和发展的。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不能依靠抽象理论的运用,而必须依靠理论联系实际、依靠具体政策。本书将清晰地描述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的具体政策和决策。 9月6日,乔木立即与我们讨论了具体话题,向我们讲述了他对皖南事变和陕甘宁边区建设的了解。

经过这三次谈话,我们开始看资料,准备写稿子。 1990年12月上旬,我写了《皖南事变及第二次反共高潮失败的总结》初稿,这就是发起整风运动的原因。乔木月底读了一遍,并对文本修改提出了一些意见。之后,我们又去乔木家谈过几次。第一次是1991年3月中旬,当时我们正在讨论一篇有关皖南事变的稿子。乔木说你的稿子写得很好,很成熟。你应该先这样做,然后再统一修改。又是三月下旬和四月中旬。他说:我要写一篇《中国共产党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来纪念“七一”。我有一个详细的提纲。你可以先给我拉一份稿子。一定要大纲、高层次,不能太泛泛。 4月下旬,我把稿子给了乔木,他趁势做了大修改。六月中旬,乔木给了我一份修改稿征求意见。这份手稿已作了很大改动。修改后的文章大有不同,有了新的高度和境界。后来出现在报纸上的基本上就是这份手稿。 8月下旬,乔木召集郑辉、我以及他周围的同志开会。他首先让我们读一下他写给中央的报告,希望成立一个写作小组,一起写一本“回忆录”。中央领导同志和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几位负责同志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乔木希望我们早点成立一个团队,分担我和宫宇智、郑辉的工作。

1991年9月初,我们的写作团队开始聚集。 9月6日,他第一次召集全组布置任务,确定选题,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想法,初步计划在1​​940年代增加3个话题,使其达到15个;并列出了 22 个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主题。题,共37题。乔木将话题一一讲解。写作团队进行了分工,决定先重点写20世纪40年代的题材,然后转向大量写1950年代的题材。他们先整理了他每次谈话的内容,然后按照他的要求构思了文章。从写作组成立到1992年9月去世前一年,乔木或亲自或长或短地召见了几位相关同志。加上写作小组成立之前的谈话,他们总共有十多次谈话。对话10余次,总计20余次。在这些谈话中,乔木对本书的基本性质和写作要求做出了如下规定:

——关于本书的风格。乔木明确表示:每个话题都应该写成文章,而不是编年史,也不应该与《中国共产党七十年》重复。

——关于本书内容与主角的关系。乔木反复强调,内容主要是回忆毛主席,整本书主要是讲毛主席,是对毛主席的回忆。没有把整个中心活动都写在书中。因为是个人回忆,一方面我不会写一些自己不理解、没有参与过的事情;另一方面,我接触到的东西还不少,但不知道细节,所以还是要写一些这样的东西。这需要通过检查材料来明确。对于20世纪40年代的问题来说,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个人回忆要写多少,要视情况而定。如果个人接触多的话,可以有更多的回忆,但毛主席的活动还是主要的。

——论叙事与讨论的关系。乔木指出:我们写的一些稿件的基本性质应该是纪实性质。可以有一些讨论,但不能太多。如果太多,就不会被视为记忆。文章主要是介绍大家不知道的事情。体验和讨论只能稍稍穿插,具有话题性。回忆应该基于事实,而不是争论。

——关于档案材料与记忆材料的合作关系。乔木说:材料的来源是:一是党中央保存的档案;二是党中央的档案。二是当时的各种公开出版物、回忆录、文章、报刊记录;第三,个人记忆。要结合这三个方面,仅靠个人回忆是不够的。

——关于每个话题的长度。乔木说:一开始我只想写一篇文章一万字,但现在我想不到一万字了,可能是两万字、三万字。根据主题的内容,写尽可能多的内容。

乔木早逝,他的写作计划无法完成,无法按照最初的想法出版一本书。经中央有关领导批准,已开展的工作将以《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为名结集出版。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话”,记录了他前后的20余次对话。第二部分为“初稿”,根据他生前所阐述的主题,根据他的谈话精神,由19篇手稿组成。无论是在《谈话》还是《初稿》中,延安整风运动都是亮点。在《谈话录》中,乔木从宏观的角度回忆了毛泽东的一些活动的具体细节,谈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 “初稿”中,篇幅最大、分量最重、史料运用最丰富、披露许多珍贵档案的也是涉及延安整风运动的,占三分之一以上。其文章和长度。以上两部分讲述和讨论了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背景资料和思想分析材料。

二、乔木同志谈延安整风运动的由来

多年来,如何看待延安整风运动一直是评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热门话题。如何看待延安整风运动?它涉及毛泽东的思想和动机、整风的目的和要求、运动的远因和近因、运动的主流和支流、认识的本质和表象等诸多问题。有些历史事实,从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会得到不同的解读,得出的结论往往会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乔木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延安整风运动的产生和开展。他的讲话及根据讲话精神起草的相关稿件,力求还原历史,阐明延安整风的根源,把握其本质,得出现实的结论。

乔木说,为什么会发生整风运动呢?这必须从整个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当时党的历史背景来解释。乔木在提出写这本书的第一次谈话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相当曲折、复杂的历史。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就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工作、解决问题。然而,中国共产党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现实并不容易。首先,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需要一个过程。其次,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在俄罗斯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的。一方面,他们给中共带来了很多积极的东西,但同时也给中共带来了很多消极的东西,造成了很多困难。大革命的失败和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都与此有关。经过遵义会议、长征胜利、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已经能够根据中国的国情独立决定自己的政治战略。实际情况。尽管如此,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中共还必须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从而产生了抗战初期的王明路线。这种教条主义倾向不但一直持续到1938年,而且其在党内的思想影响一直存在,而且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领导中国革命,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还是从教条出发,即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指示出发?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不整顿,就不能解决全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对领导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 “只有讲清楚这一点,才能把整风运动讲清楚。否则,普通老百姓就不容易理解整风运动了。”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页]乔木的话从根本上说明了整风运动的出发点,也说明了毛泽东发起整风运动的动机。

如何利用整风运动使全党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还是从教条出发的问题?乔木认为,毛泽东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整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懂得立足中国实际进行革命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二是研究党的历史路线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了解什么情况下革命斗争能够取得胜利,什么情况下革命斗争会遭受挫折?这个双管齐下,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全党的认识,统一思想。

对于号召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乔木认为,可以追溯到1938年10月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那次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学习上,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化、结合中国特色运用;批判了空谈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特色的倾向,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教义;建议必须消除外国成见,必须消除教条主义。中共六中全会后,毛泽东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 1939年起,他在中央机关开展了有组织的学习运动。当年5月,毛泽东在千余人参加的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要建设一个独立自主、能战斗的大党,必须有一大批以马克思主义知识为骨干的干部,这就需要学习。现在中央成立了干部教育部门,建立了学习制度。要在全国范围内,在共产党力所能及的地方,掀起学习热潮,把全党办成一所大学校。会后,中央部分部委组织学习组,4000余名干部赴延安参加学习。

乔木认为,这两年的学习运动也存在不足,主要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据他观察,国共关系紧张后,毛泽东深深感到一些干部,包括一些高级干部,不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具体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这涉及到对党的历史路线的认识问题。 1940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上,决定以中央名义就有关当前形势和政策的若干问题发出指示,提出总结历史上“左”倾政策错误。特别是在苏维埃运动后期。问题。毛泽东说:苏区运动后期的“左”倾政策,使军队损失了十分之九,苏区损失了十分之九以上。只剩下陕北苏区。事实上,损失比李三线造成的损失还要大。他还说:遵义会议的决议只说是当时的军事错误,并没有提到路线的错误。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遵义会议决议需要修改。乔木说:在讨论毛泽东的意见时,主持会议的人不同意修改遵义会议决议,也有人不同意苏维埃运动后期的错误是路线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给中央起草的关于当前形势和政策的指示中,只得妥协,没有提及这一时期,这是路线错误。有同志说,今后要专门研究这个历史问题,为党的七大做准备。毛泽东同意对过去的经验教训进行专题研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认识。随后的整风运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乔木认为,毛泽东之所以在1941年发动整风运动,与皖南事变密切相关。今年年初发生的皖南事变,让新四军损失惨重,这是毛泽东事先没有预料到的。这使他不仅对苏联运动后期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思考,而且对抗战初期的右倾错误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前年12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批判苏联运动后期的“左”倾错误的同时,也批判了抗战初期的右倾错误。他说:武汉失陷前,国军撤退,我们才能大力发展。在日军进攻期间以及靠近日军的地区,我军可以得到很大的发展。只是项英还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他的军队很小,没有钱花。这是没有理解夺取权力的重要性。毛泽东接到新四军被围剿、损失惨重的消息后,在1941年1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总结教训并指出:项英过去的路线是错误的。他没有实行独立政策,没有反摩擦斗争。心理准备。抗战以来,一些领导同志实行机会主义,只懂得单方面团结,不懂得斗争。有些同志没有把具有普遍真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联系起来。项英同志不了解中国革命的现实。 (对于如何认定项英在皖南事变中的错误,党史界有不同的看法,这可以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讨论。)基于对皖南事变的这个总结,毛泽东开始采取一些重要措施来解决皖南事变。三月理论教育问题。如何把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是整风运动的直接原因。

1941年3月、4月,毛泽东在前几年编撰的《农村调查》文集上加上“序”、“跋”出版。他说:发表这些材料的目的不是要求同志们背具体的材料及其结论,而是指出如何认识基层情况,帮助同志们找到研究问题的方法。他批评了“一下车”就发表评论的作风和满地飞的“钦差大臣”,并重申了未经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在乔木看来,这是为整风学习准备舆论。五月份发表的《转变我们的学习》的讲话,就是整顿学习的动员。毛泽东指出:学习理论有两种对立的态度。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即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是理论与现实相分离的主观主义态度。他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尖锐批判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指出这种反科学、反马列主义的主观主义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民族之敌,党性不纯。表现。毛泽东讲话的辛辣、讽刺的严厉、情绪的激动,是很多人从未经历过的。这个报告在干部中引起了巨大的思想震动。但当时负责理论宣传的领导并没有认识到其深刻意义,也没有引起重视。延安报刊上没有任何宣传报道,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发生。领导层的这种冷漠反应,使毛泽东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

在乔木看来,以上就是发起整风运动的大背景和小背景,也可以说是整风运动的远因和近因。毛泽东着眼于中国革命的大局,发动整风运动完全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进行的战略布局。我查了很多档案,却没有找到任何有关毛泽东如何发动整风运动的资料。事实上,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之前,共产国际就明确表示,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国党的问题必须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解决。这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因此,不存在争夺最高权力的“残酷斗争”问题。甚嚣尘上的“整风运动权力斗争论”是毫无历史事实依据的猜想。

扫描微信进入读者交流群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