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在“走”中,我们看到中国在“进步”。今年5月,人民网推出“中国进军”大型综合媒体系列调研之旅。 340名青年记者用2个月的时间走访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1个城市,深入500多个基层一线点进行深度采访。 、“立即采摘发布”“同时采摘发布”,推出融合媒体作品600余篇,各平台总阅读量突破11亿。
8月13日起,人民网以“创新中国”、“品牌中国”、“投资中国”、“活力中国”四大主题,推出“进军中国”系列研究深度报道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展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重播
玩
00:00/00:00直播
00:00
转到全屏
单击并按住可拖动视频
有一种生活,叫“云南”!
云花绚丽、云咖啡醇厚、云药浓郁、云菇鲜美……在这里,自然与文化相互拥抱,神秘与美丽交织,各民族、各文化和谐共处,相互碰撞,打造独特的产业和品牌。
从茶马古道的驼铃声到中老铁路的畅通,从生态保护到“美丽经济”,从小市场到大产业,今天的云南正积极走在“争先建设”的前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在“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发展道路上,努力打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
民族融合、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
云南素有“旅游天堂”之称。在39.4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6个民族世代繁衍生息,沉积了多元文化和丰富历史。
云南丽江古城“天地苑”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程浩 摄
漫步丽江古城,街道纵横交错。巷子深处,“天地院”里,三坊一照壁的纳西族传统庭院,东巴剑舞、勒巴舞、笛舞、洞经乐等纳西族传统歌舞轮番表演。 ,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停下来,了解一下纳西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写在纸上,更需要有形的表达。”在表演者和学军看来,歌舞不仅传达了大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也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心和使命。
随着丽江旅游发展的不断完善,东巴象形文字也正在向绘画、时尚、文创产品等“新”方面延伸。
“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有1400多个文字,记载的类别有700多个,记录了纳西族从古至今生活的方方面面。”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中心主任何润元介绍,这段文字是“活化石”。
人民网“中国进行曲”云南调研采访组走进丽江,何润元(左)现场用东巴文书写“中国进行曲”。人民网记者 付浩 摄
信纸、笔记本、便利贴、东巴纸灯笼……古城文创店里,印有东巴象形文字的明信片成为“外卖云南”的热门“明星产品”。
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各民族不拘一格、相互交融,拓展文化旅游融合的系统化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蓝月谷风景区位于丽江市玉龙雪山东麓的甲子村。它以蓝色的湖水和镶嵌在雪山脚下的蓝色月亮山谷而闻名。
甲子村居住着汉、彝、苗、纳西、藏五个民族。依托当地旅游资源,甲子村通过“旅游回馈”走出了“美丽贫困”。
蓝月谷风景区位于丽江市玉龙雪山东麓的甲子村。人民网记者 付浩 摄
“我们必须想办法出去!”甲子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江介绍,该村成立了甘孜甘坂婚纱摄影服务有限公司,让村民成为“股东”,不仅获得分红,还带动了近800名村民就业。景区保障了家家户户都有稳定就业。
“要用好‘旅游回馈’政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人均分红增至每年4000元。 “各民族是一家人,家家户户都要过上好日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杨红光信心十足地说。
生态融合与“美丽经济”良好发展路径
云南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天然花园”之称。生态保护是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夏时节,在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海边君良村的花花玫瑰庄园,游客们赏花、游船、采花、亲手制作玫瑰果酱、玫瑰蛋糕,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手。
玫瑰庄园的繁荣是拉市海退耕还湖后新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典型成果。
丽江市拉市海风景区。人民网记者 程浩 摄
近年来,拉市海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全面推进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如今,拉市海水质量稳定向好,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
曲靖是云南老工业城市,地处珠江源头、长江上游。是保护上游森林、湖泊绿化、留住生态之美的重点区域。
走进珠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到处都是绿色,森林覆盖率达98%。随着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珠江源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得到极大巩固和提高。
目前珠江源风景区有植物200科1900种,野生动物115种。 2022年7月,景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中首次发现国家珍稀植物水晶兰,共有1000余株。水晶兰出现在景区一个月后,工作人员在麻洪山滴水湖附近拍摄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豹猫的第一张动态影像。
从注重生态保护到发展“美丽经济”,云南打造“生态特色产业碗”,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工业化,有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在云南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电子交易时钟上红色光标逆时针飞行。在这里,数百名花卉经纪人根据花卉品种、质检评级等信息进行抢购,平均每四秒完成一笔交易。
游客在昆明斗南花卉市场选购鲜花。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 摄
全国每10朵鲜切花就有7朵来自斗南。每天有数以千万计的鲜切花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花朵美丽的“外表”不断转化为开发的产值。
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让“小花”“开”大产业。繁荣的“花卉经济”背后是一条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产业链。通过科技赋能解决种业难题,发展高效物流为“美丽容颜”保驾护航,谱写“亚洲花都”传奇。
发展融合加速“黄金通道”
云南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开放支撑渠道经济是发展关键。
走进中铁城际铁路昆明中心站,早上7时30分,一列满载泰国榴莲、山竹的列车缓缓驶入车站。几分钟后,第一个集装箱被转移到卡车上,发往全国多个城市。晚上7点30分,一列满载蔬菜、鲜花、电子产品等货物的列车沿着中老铁路疾驰南下。从中老边境磨憨口岸出境,次日抵达老挝万象南站。
为使货物往来更加便捷,铁路部门推出了“上海—敦南·澜湄专线”、“中老铁路 中欧班列”等“澜湄快车”班列品牌,特别是“中老铁路 中欧班列”“国际运输新模式,将老挝、泰国等国家直达欧洲的铁路运输时间缩短至15天。
“澜沧号”动车组列车通过友谊隧道。徐章伟 摄
中老铁路沿线不仅有数万吨的货物流动,还有沿线数万人的人员流动。截至2024年8月19日,中老铁路累计运营旅客列车5.6万列,运送旅客超过3800万人次。其国际影响力已超越国界,吸引了来自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的25.2万名旅客。国际旅客列车跨境行驶。
客货运量持续增长,推动中老铁路持续实现“加速”,按下促进地区繁荣的“快进键”,描绘了民心相通、发展融合的美好图景。
如何放大中老铁路辐射效应?热闹的磨憨口岸交出了“答卷”。
磨憨口岸是我国通往老挝的国家一类口岸。随着中老铁路的开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3年,昆明将在磨憨实施87个项目,2024年,包括续建项目,计划实施132个项目。”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瑞斌表示。
航拍云南磨憨口岸。人民网记者 付浩 摄
结果是有形的。一年多前,磨憨边境新市场投入使用。每天500辆大卡车的通关能力是老市场的三倍以上;不久前,昆明至曼谷国际高速公路磨憨段改扩建工程——东盟大道竣工,此前道路拥堵的情况不复存在……
“2022年,磨憨边境贸易额为38.14亿元,今年上半年已达37.54亿元,全年预计将突破60亿元。”货运畅通,边境贸易大幅增长,磨憨边境经营管理有限。该公司刘志远介绍。
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云南这个边疆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强大,大步迈进了充满无限活力的开放边疆。各族人民和谐交融在青山绿水中,谱写着高质量发展新故事。 (何静茹、朱宏伟、秦华、朱红霞、黄雨琪、任依琳、宋晨、宋美琪、李发兴、程浩、付浩、蔡淑静、尹鑫)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