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博物院三楼,一件被誉为“青铜时代绝唱”的文物静静地讲述着一个千年的故事。为莲鹤方罐,一对并列的莲花和两只美丽的仙鹤,象征着春秋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
该文物高117厘米,长30.5厘米,宽24.9厘米。主体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它有一个盖子、两个耳朵和一个圈足。重心在小腹,装饰于身体四面。额外的装饰
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的一个菜园里,一次偶然的挖井,揭开了春秋时期郑公墓的神秘面纱。在众多出土文物中,一对造型独特、纹饰华丽的莲花鹤方壶尤为引人注目。整体呈椭圆形,细颈斜肩,垂腹圆足。盖上的双层莲瓣和中央的立鹤栩栩如生,仿佛即将展翅高飞。郭沫若先生最终将其命名为联合方壶,既准确又富有诗意。
然而,莲鹤方壶的命运也正如它所象征的鹤一样,经历了坎坷。从河南到新郑,再到武汉、重庆,最后分散到河南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尽管历经沧桑,两个方盆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成为了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莲花鹤方茶壶,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王墓出土。
经发掘,“郑公墓”出土了近百件完整的青铜器,还有玉器、陶器等文物数百件,史称“新郑彝器”。专家认为,这些文物是郑王室的重要礼器,其主人可能是郑王。
1927年,河南省成立河南省博物馆筹备委员会。这批历经波折的青铜文物成为河南省博物馆的第一批“镇馆之宝”,开启了河南的文物事业之路。有人说:“先有郑公墓,后有河南博物院”。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保护国宝不被掠夺和破坏,“新郑彝器”几经波折,历经千辛万苦才将其保存下来。
1949年冬,国民党政府指示“迅速将河南存峪古文物运往台湾,行政院责令教育部、河南省政府遵照”。匆匆忙忙,莲花鹤方壶等河南古董被打包运抵重庆机场,即将登上飞往台湾的航班。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救联合方虎。如今,河南博物院内“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军管委员会”的盒印依然完好。但也有部分“新郑彝器”被运往台湾。
1950年8月,河南省代表和文化部代表赴重庆接收河南村峪文物。文化部代表挑选了一件底部有轻微破损、高近126厘米的方形莲花鹤罐,转移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此,两个莲花鹤方盆就分别放置在两处。
在河南博物院,文物修复师杜安与莲花鹤方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从业近30年,亲自修复了莲花、鹤方盆等文物数千件。每一次修复,都是对文物历史的重新解读和尊重。杜安和他的同事们用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为莲花鹤方壶还原了青铜时代的余辉。
除了修复工作,河南博物院解说员陈莹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莲花鹤方壶的故事。她对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不同的解说方案。在她的讲述下,莲花鹤方壶不再是冰冷的青铜器,而是充满生命力和故事性的文化符号。
如今,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莲花鹤方茶壶已逐渐走出博物馆,成为公众与古代文明之间的纽带。河南博物院推出了以荷花鹤方壶为元素的各类文创产品,从复制摆件到3D拼图、考古盲盒,再到香包、耳环、徽章等小物,应有尽有。很受游客欢迎。这些文创产品不仅让公众对荷花鹤方壶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河南博物院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出网上文物特展和裸眼3D展览,让全国乃至世界观众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这些举措不仅拓宽了文化传播渠道,也增强了公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作为河南博物院的“馆藏之宝”,莲鹤方壶不仅见证了青铜时代的辉煌与变迁,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世界的目光,成为连接古今、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纽带。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