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理财

重磅政策多箭齐发,释放怎样的积极信号?

发布时间:2024-09-25 18:34:45

降准、降息、降存量房贷利率、创设新货币工具,今日市场迎来一系列政策“强心剂”。

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同时宣布多项重磅政策。一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并带动市场基准利率下行;二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并统一房贷的最低首付比例;三是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政策来源:中国政府网)

多项重磅政策的同时推出,引起市场热烈的关注与讨论。

一揽子政策出台,力度超市场预期

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此次一揽子积极政策的出台,力度超出市场预期:

降准,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的流动性约1万亿元。同时,今年内将视市场流动性状况,可能择机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降息,将降低中央银行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从目前的1.7%降为1.5%,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稳定。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房贷利率附近,预计平均降幅在0.5个百分点左右。统一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将全国层面的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由25%下调至15%。

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将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通过资产质押从中央银行获取流动性;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回购和增持股票。

(以上政策来源:中国政府网)

重磅政策多箭齐发,如何解读?

对于央行政策组合拳的出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体现了货币政策呵护经济回升的决心,对市场有一定积极作用。

降准 降息 降存量房贷利率的组合政策的出台,一方面将有助于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和降低居民存量房贷压力,进一步激发企业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意愿,帮助提振经营主体信心、稳固经济运行。另一方面,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政策将在进一步释放流动性的同时,也有望改善市场投资者预期、稳定市场运行、促进市场发展。

此外,央行创设新工具两项工具均有助于向权益市场注入流动性,或对稳定股市、提振信心、改善预期有一定帮助。

互换便利的创设一定程度上疏通了股债资产的潜在比价转换机制,并将显著增强相关机构获取资金的便利性,且互换融资被限定于投资股票市场,有利于更好发挥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的稳定市场作用。

专项再贷款的创设则通过激励相容机制,将引导全国性银行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前提下,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用于回购和增持股票,央行按照一定比例提供再贷款支持。

股债后市如何演绎?

而聚焦股债两市,一揽子政策的出台也提振了当日市场情绪,而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落地,股债资产的整体价格或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

对于股市,华泰柏瑞基金研究部认为,本次国新办发布会政策组合工具较为全面,央行既有降准降息等传统货币政策支持,同时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定向支持房地产和消费,叠加第一次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更加全面,此外表示平准基金政策在研究中,也有助于市场风险偏好改善。

“美联储降息后离岸人民币汇率和港股市场表现较好,表明中国资产预期有所提升。截至9月下旬A股市场情绪处于低位,估值端ERP已经接近可比位置。短期来看市场可能上行动能更强,前期超跌板块及中小市值风格可能出现阶段行情,政策驱动方向可能相对占优,港股高股息、互联网以及A股消费和周期类板块值得关注。”华泰柏瑞基金研究部表示。

对于债市,华泰柏瑞基金固定收益部认为,本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货币政策举措更加积极,且宽松程度高于市场预期,其中既包含50BP幅度的降准,也包含20BP的政策利率下调和广谱利率下行。大力度的货币政策反映了对实体经济下行压力的关注和及时响应,货币宽松但信用偏紧的环境继续利好债券市场。

“短期内,因前期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宽松已有所定价,政策落地后可能呈现出利好兑现的行情表现,特别是前期走势较强的30年国债等超长期限品种,涨势放缓或有小幅反弹压力。十一假期后,银行间流动性或重新回到宽松状态,前期涨幅较少的中短端利率债和信用债或迎来较优环境。”华泰柏瑞固定收益部表示。

风险提示:本材料仅作为观点分享,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文中观点、投资思路根据当前情况作出,未来可能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不代表公司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基金收益的保证。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投资需注意投资风险,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