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理财

王哲:筑牢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底座

发布时间:2024-10-22 14:08:50

编者按: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金融业始终坚持金融为民的初心和使命,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系统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本刊特别策划“新中国的金融事业”专题,约请业内人士和专家从不同维度回顾金融业发展历程、展现金融业发展成效、讲述金融业发展故事,以期生动呈现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概貌。

作者|王哲「上海保险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19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13次提到保险,涉及航运、科技、农业、养老、医疗等多个领域,也体现了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保险业的高度重视。上海保险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保交所)作为保险业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者,是行业转型升级、完善公共服务的创新产物。建设好上海保交所,有利于支持行业生态平衡发展,维护市场稳健高效运行,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更好地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实践求索,恪守初心使命

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市场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具有跨机构、跨市场、跨地域、跨国界等特征。2016年,上海保交所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目的主要是为保险、再保险、保险资产管理及相关产品的交易提供场所、设施和服务,通过完善我国保险市场体系,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推动保险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成立以来,上海保交所始终秉持基础设施的公共属性,坚持服务监管、服务市场的职责定位,努力在提升行业整体效率、创造增量价值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证券、期货等金融产品,还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品类,甚至是原油、粮食等大宗商品,都已广泛接受了交易所的概念。保险怎么交易?这几乎是所有人接触到保交所的第一反应。八年来,上海保交所围绕“创新交易组织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收获正反两方面经验,持续深化了对“保险交易所”的认识。

首先,保险交易所应是以标准化、规则化为基础的集中交易机制。与其他金融交易所类似,上海保交所有统一的业务标准、交易规则和辅助设施。一方面,发挥公信力作用,实施自律管理,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交易对手间的互信水平和交易效率。另一方面,合理运用数字化交易设施,发挥市场一线的监测功能,辅助实施行为监管、穿透式监管和持续监管,做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有效工具。

其次,保险的交易形态与证券、期货等金融产品又有明显差异。一是非标属性强。保险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风险管理工具,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的不同细分场景,产品种类繁多,业务逻辑各异,交易方式有其特殊性和多样性。二是交易流程长。保险的履约交付周期长,不仅是简单的保单签发,还涵盖保费支付、查勘定损、理赔摊回、事故预防等复杂环节,这与证券、大宗商品市场“钱货两讫”的交易机制有明显不同。

从国际经验看,不同国家在选择保险交易所模式时大多具有时代、区域和国情特色。劳合社通过特殊的募资、组合机制低成本构建承保主体,牢牢抓住全球海上保险、特殊风险保险的话语权;新加坡、百慕大等地则通过降低税率和资本要求、创新保险连接证券,发展离岸业务,吸引区域保险要素集聚。上海保交所的建设没有“生搬硬抄”国外、业外模式,而是基于结合我国保险市场自身的特征和发展使命,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明晰了几个基础性问题的答案。

一是保险交易什么?保险公司具有负债、资产统筹联动的经营特征,上海保交所可以围绕保险公司资产负债两端业务的权属交易,提供标准化的规则、场所和设施。例如,在资产端,为保险资产(保险资金运用)的形成和转让提供发行、登记、托管、交易、结算、信息披露等交易便利支持;在负债端,服务再保险、共保等机构间业务场景,支持承保责任的转让;在准公共领域,提供一站式平台服务,支持保险公司面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挂牌销售和高效便捷的理赔服务。

二是怎么组织交易?围绕保险业务流程,在市场症结长期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摩擦成本高的领域,提供集中管理的数字化平台服务和配套规则,降低行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例如,为再保险业务提供标准化合同签订、标准化账单生成、电子档案集中存证等服务,支持行业数字化建设、提高机构间清结算效率。关键是要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不与行业机构争利,在行业确有需求、单一机构干不了的环节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弥补纯市场机制失灵、低效的问题。

三是为什么要建设保险交易所?我国已发展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丰富产品服务、服务新质生产力、融入国际市场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发展潜力。建设保险交易所,依托数字技术打造“行为可见、风险可测”的交易环境,一方面可提高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配置效率,释放机构间的协作红利;另一方面可作为制度机制“试验田”,支持国际成熟的工具先行先试,创新多层次风险分散机制,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探索风险解决方案。以交易所高效率、低成本的风险分散,牵引带动全市场链条式发展,提升行业整体承保能力。

聚焦发力,发挥行业平台效能

近年来,上海保交所围绕国家战略规划、实体经济需要,携手行业机构共建数字化基础设施底座,通过在特定区域和领域的试点,持续优化平台交易模式,由点及面逐步扩大交易所的降本增效作用。

一是投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国际再保险平台是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保交所时最早确定的平台之一,也是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明确指出“发挥上海保险交易所积极作用,打造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和上海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2024年8月又发布了《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不断加强,再保险成为首个获得差异化监管政策支持的保险业务。上海保交所以建设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以下简称登记交易中心)为核心载体,积极打造现代再保险市场体系,推进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目前,平台对接、机构入驻、业务规则发布等工作稳步推进,登记交易中心也陆续完成首单分入业务、全量临分业务实时登记,业务规模稳步扩大。已有18家保险机构的再保险运营中心入驻登记交易中心大楼,27家机构完成平台注册,累计登记保单、批单超3万笔,保费规模约4亿元。此外,上海保交所还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上海国际再保险会议,服务再保险年度续转,持续加强国内外同业交流融合,累计覆盖23个国家或地区的500余家机构,参会人数超6000人次,成功跻身全球四大国际再保险会议之一。

二是打造公开、规范、高效的普惠保险交易平台。发展普惠保险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必然要求,是全面织密民生保障网、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上海保交所成立之初即建设上线了全国巨灾保险运营平台,支持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为投保人提供便捷的一键投保入口、在线报案入口以及保单查询服务。平台重点服务河北、四川等地,累计为超2200万户居民住宅提供风险保额8156亿元。近年来,上海保交所在全国各地支持城市“惠民保”业务,探索和完善“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基础设施支持”的普惠保险运作模式,为建设普惠保险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提供了“交易所样本”。目前已累计服务15个省市的“惠民保”项目,覆盖医保人口超过2亿,参保人次9000余万,累计保费逾128亿元。2022年底,上海保交所上线了“上海保险码”,支持保险公司为上海保险消费者提供投保、理赔、保单查询等一站式的保险服务,打造新时代下“人民城市”与数字普惠的上海模板。目前,已上线健康、养老等普惠保险产品50余款,助力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上海创新药械发展。此外,与上海市医保局等单位合作共建了上海医保大数据创新实验室,推进产品定价、精算分析等医保商保大数据融合应用,支持保险公司开发免材料快赔、直赔、主动赔等智能理赔模式,切实提升保险消费者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三是建设保险资管交易平台。根据《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上海保交所及下属子公司中保登公司提供发行、登记、托管、交易、结算、信息披露等平台服务,并负责对保险资管产品业务实施自律管理。一方面,上海保交所切实履行辅助监管的职责。事前辅助开展保险资管机构监管评级,事中提供风险监测分析报告及数据摘报,事后配合非现场监测及现场检查,助力破解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实时性、穿透性、完整性不足等问题。截至目前,直接登记监测保险资金运用规模超16万亿元,存续登记产品6700余只。配合监管部门完成645项非现场临时性统计需求,支持非现场数据分析30余次。另一方面,上海保交所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助力提升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率和规范化水平。例如,面向保险资管机构、托管银行提供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整体解决方案。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引资入渝、引资入黔、引资入甬等总对总投融资对接,发挥保险资金耐心资本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截至目前,入库项目超100个,募资规模超765亿元。

长坡厚雪,融入行业发展大局

2024年9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刻把握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大力提升保险业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展望未来,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化保障需求呼吁保险产品服务的供给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风险管理的保驾护航,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也需要引入保险机制。上海保交所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必将在行业跨越式发展中承载更为关键的职责,要保持战略定力,遵循基础设施建设的客观规律,扎根行业、问计行业、久久为功,以自身高质量的建设服务行业发展大局。

一是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着眼全球,深化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切实履行好登记交易中心的运营管理责任,认真落实相关政策部署要求,锚定构建机构集聚中心、业务交易中心、风险管理中心和统一登记服务体系的目标持续发力,为市场机构提供更贴心、更高效的服务,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迈上更高能级。

二是探索多元化风险分散路径。针对自然灾害、绿色低碳、社会治理、科技创新等方向的特种风险和复杂风险,研究优化共保体、联合体等组织机制,推动整合承保能力,支持超出单一机构承保能力的风险跨机构、跨市场、跨国界分散,为国内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发展提供多层次、广覆盖、相适配的风险保障支撑。

三是支持普惠保险拓面提质。针对社会保险保障不足、商业保险供给缺失的衔接地带,丰富健康、养老、灵活就业、特殊职业等领域或群体的准公共产品供给。发挥公信桥梁作用,对接资金、数据等社会公共资源,有效融合政府力量和市场机制,支持行业丰富产品矩阵,优化理赔服务流程,扩大普惠保险覆盖广度和深度,践行保险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四是深化保险资产生态建设。稳健运营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保险资金集中登记系统,全力服务好保险资金运用、公司治理、统计监测、非现场检查等各条线监管工作。积极推动各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在场内全流程交易管理,打造风险监测闭环。优化“保实通”“银保通”等服务网络,支持金融产品规范、高效的跨市场配置,畅通保险资金对接实体经济的渠道。

五是加强专业化、集约化能力建设。在前期建设基础上,优化整合内部资源,加强集约化、规则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面向全行业公共服务的广泛性、普适性和可持续性。在前端,根据交易形态和风险标的物特征,统筹既有业务平台,最大限度实现场景、客户、服务、数据的共享共用。在后端,对平台功能进行分级、分类,优化底层技术中台,通过功能的模块化、组件化、原子化,提高封装组建的效率。整合人才队伍,提高科技、法律、精算等职能的整体协调效能,在重点业务领域配置专业力量,支持行业提升风险认知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