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大常委会临近召开,有关四季度财政发债加码的悬念又起。一方面,财政部在新闻发布会公布“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目前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另一方面,昨日发改委表示“有将近一半增量政策已出台实施,其余增量政策也将加快出台”。我们认为从可行性来看,当前财政存量政策使用进度已过大半,尤其在当前财政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年内财政加码的空间被打开;从必要性来看,当前的“三保”缺口意味着若明年再增发债券,可能对地方缓不济急。经我们测算,四季度1万亿元左右的增发债券可能是比较合理的区间。
四季度增发债券的可行性?财政存量政策基本用尽,或意味着增量政策正在路上。一是从地方债来看,最新数据(截至10月23日)显示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已达到全年额度的99.1%,专项债发行已“渐近尾声”;
二是从国债来看,若将每年的“特殊”国债考虑在内,当前国债发行进度已达86.3%,与历史同期相比这一进度偏快,说明四季度可发行国债(含普通国债和特别国债)并无太多“库存”。
财政缺口将如何填补?以史为鉴,2023年9月面对0.8万亿元的财政缺口,10月便有了人大常委会增发万亿国债之举。而面对当前2.8万亿元的财政缺口,单靠盘活闲置资产、使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传统路径去填补并不够,可能仍需要四季度增发债券、为补充财力“加一把火”。除了传统路径填补缺口之外,我们预计还需要额外的资金规模约为1万亿元。
那么必要性又如何呢?若明年再增发,可能缓不济急。财政助力化债的必要性也在逐步凸显——一方面,年内支持地方化债、为地方“减负”后,更有利于做实明年的“三保”工作;另一方面,隐性债务化解工作或将于2027-2028年迎来收尾。
结合业界对2018年隐债的估算规模、以及蓝部长所述的“2023年末全国纳入政府债务信息平台的隐性债务比2018年摸底数减少了50%”来看,当前隐债存量规模约为12-15万亿元,未来每年需要化解的隐性债务规模可能达3-4万亿,才能顺利迎来隐债清零工作的“收尾”。
以2020年12月、2023年10月开启的两轮化债来看,其特殊再融资债均存在“头大尾小” 的发行节奏,因此打响“第一枪”很重要。鉴于今年以来特殊再融资债发行规模偏小、化债强度较弱,我们认为下达4000亿元债务限额用于补充地方财力并不够,可能还额外需要1万亿元左右的资金为地方“保驾护航”。
综上,财政的工作重心无论是“补缺口”、还是化债,四季度1万亿元左右的增发债券或将更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当然,若要实现“双轨并行”,四季度增发债券规模可能还会更大。
风险提示:未来政策不及预期;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出口变动超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