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区块链行业“空投”文化的持续火热,各类项目方通过发放代币奖励的方式吸引用户参与生态建设已成为常态,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用户对“免费”利益的渴望,精心设计骗局,导致不少用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GIGGLE链(假设为某特定区块链或项目代称)上发生的“领空投被盗币”事件,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再次为加密货币用户敲响了安全警钟。

据了解,此次事件起源于GIGGLE链上某项目方(或伪装成项目方的诈骗团伙)发布的“空投领取”活动,宣称用户只需完成简单的社交分享、钱包连接或小额代币质押等任务,即可免费领取一定数量的GIGGLE链原生代币或相关项目代币,面对“零成本高回报”的诱惑,不少用户,尤其是刚接触加密货币的新手,纷纷按照指示操作,连接了自己的加密钱包(如MetaMask、Trust Wallet等)。
在用户完成“任务”并点击“领取”按钮后,噩梦却悄然而至——其钱包内的代币被迅速转移,部分用户甚至遭遇了钱包内全部资产被盗,据受害者反馈,诈骗分子通过伪造的空投网站或恶意链接,诱骗用户授权不明钱包权限,或植入恶意脚本,从而实现对用户钱包资产的远程控制,一位受害者在社交平台哭诉:“我只是想领几个空投代币,没想到钱包里价值数万元的ETH和usdt全没了,这简直是明抢!”
此次GIGGLE链“领空投被盗币”事件,并非孤例,而是当前加密货币领域频发的“空投诈骗”的典型缩影,通过分析事件经过,不法分子的主要套路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伪造官方渠道,伪装可信度:
 诈骗分子往往会仿冒GIGGLE链官方或热门项目方的名义,搭建与官网高度相似的钓鱼网站,或在社交媒体、Telegram、Discord等平台发布虚假空投信息,使用官方Logo、术语和“限时限量”等话术,降低用户警惕性。

诱骗钱包授权,盗取资产权限:
 在空投领取过程中,诈骗页面会要求用户连接钱包并“签名授权”,普通用户可能不清楚,某些恶意授权(如“转移所有代币权限”“管理钱包权限”)会直接将钱包控制权交给诈骗分子,一旦授权,用户资产便如同“家门敞开”,任由盗取。
植入恶意脚本,实现无缝盗窃:
 部分钓鱼网站还会在用户访问时自动植入恶意JavaScript脚本,无需用户授权即可直接读取钱包地址,并通过跨链桥或DEX(去中心化交易所)快速将用户资产转移至混币器或个人钱包,导致受害者难以追踪。

利用“Gas费”陷阱,二次收割:
 有些骗局会以“支付Gas费领取空投”为由,诱导用户向指定地址转账小额代币,这一地址仅为诈骗分子的收款地址,且一旦转账,可能触发更深层的信息泄露或资产盗取。
GIGGLE链空投事件的发生,再次提醒加密货币用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高回报、零风险”的承诺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巨大风险,以下是防范空投诈骗的几点建议:
认准官方渠道,不轻信外部链接:
 获取空投信息务必通过项目方官网、官方社交媒体账号(需验证蓝V或认证标识)等权威渠道,不点击陌生人发来的链接,不扫描不明二维码。
谨慎钱包授权,拒绝不明请求:
 连接钱包时,仔细查看授权请求的“权限范围”,对涉及“转移资产”“管理钱包”等敏感权限的请求坚决拒绝,建议使用钱包的“自定义gas费”功能,避免授权异常交易。
定期更新钱包安全工具:
 使用正规加密钱包(如MetaMask、Ledger等),并开启助记词短语、双重验证(2FA)等安全设置,定期扫描设备恶意软件,保护钱包私钥和助记词不被泄露。
保持理性认知,远离“贪小便宜”心理:
 空投的本质是项目方对生态用户的激励,通常不会要求用户先支付大额费用或授权核心权限,面对“高额空投”“保赚不赔”等诱惑,需保持清醒,避免因小失大。
遭遇诈骗及时止损,并保留证据:
 一旦发现资产被盗,应立即断开网络连接,转移剩余资产至安全钱包,并向区块链浏览器追踪资金流向,同时向项目方官方反馈、向公安机关报案,保留聊天记录、钓鱼网站链接等证据。
GIGGLE链“领空投被盗币”事件,不仅给用户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也对区块链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行业生态的日益复杂,项目方需加强对空投活动的合规管理与风险提示,平台方应加大对钓鱼网站和恶意行为的监测与打击力度,而用户更需提升安全意识,主动学习加密货币知识,共同构建“防骗-识骗-反骗”的安全防线。
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唯有保持警惕、理性参与,才能真正享受区块链技术带来的红利,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盘中餐”。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