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造词狂欢”中,GIGGLE(常被戏称为“趣味币”)凭借“搞笑”“社区驱动”等标签一度成为社交媒体的热议话题,但与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资产不同,GIGGLE的价值逻辑和货币属性始终模糊——有人称它是“通胀币”,有人坚持它是“通缩币”,甚至有人认为它只是“空气币”的噱头,要厘清GIGGLE的通胀或通缩属性,需从其经济模型、代币机制和实际应用场景切入,而非仅凭名称或营销话术判断。

在加密货币领域,“通胀”与“通缩”的核心区别在于代币总量的动态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加密货币的“通胀/通缩”并非绝对:部分项目采用“初期通胀、后期通缩”的混合模型,而有些代币虽有“通缩”设计,却因缺乏实际应用沦为“纸上富贵”。
要判断GIGGLE的属性,需先明确其代币供应规则,目前公开的GIGGLE项目资料显示(注:因GIGGLE多属社区发起的小型代币,信息透明度较低,以下基于常见“趣味币”模型推测),其代币机制可能包含以下特点:
多数“趣味币”为降低参与门槛,会设定“无总量上限”或“高总量软顶”(如1000亿枚),GIGGLE若模仿狗狗币,可能采用“无总量限制 持续挖矿增发”的模式,这意味着代币总量会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加——典型的通胀特征。

部分GIGGLE项目为平衡社区激励与稀缺性,会设计“增发 销毁”混合机制:
若增发速度>销毁速度,整体仍呈通胀;若销毁力度>增发,则可能阶段性通缩,但关键在于:增发与销毁的比例是否公开透明? 若项目方随意调整比例,所谓的“通缩”可能只是营销噱头。
许多“趣味币”的代币分配存在“中心化”问题:早期团队或基金会持有大量代币,若后续通过“私募解锁”“团队增发”等方式抛售,即使总量不变,市场流通量增加也会变相“稀释”现有持有者权益——实质是隐性通胀。
GIGGLE的属性争议,根源不在于数学模型,而在于其缺乏真实的价值锚定。

通胀币的合理性在于“增发能带来生态价值增长”(如以太坊2.0的增发用于网络维护),但GIGGLE若仅有“社区趣味”标签,无实际应用场景(如支付、DeFi质押、NFT等),增发只会导致“代币稀释-币价下跌-持币者信心丧失”的恶性循环,2021年大量“梗币”因炒作退潮,无限增发反而加速了价值归零。
通缩的逻辑是“稀缺性=价值”,但销毁本身不产生价值,比特币的通缩有价值支撑(如算力成本、共识机制、机构 adoption),而GIGGLE若仅靠“销毁仪式”吸引眼球,缺乏生态应用和用户需求,所谓的“通缩”不过是“左手倒右手”的营销游戏,历史上,部分项目通过“回购销毁”短期拉高币价,但因缺乏持续动力,最终仍跌回原点。
对多数GIGGLE类项目而言,“通胀”或“通缩”只是吸引眼球的标签,其核心目的是通过炒作概念拉高市值,团队再通过“代币解锁”“交易手续费”等方式套现,这类项目的代币机制往往模糊不清,白皮书漏洞百出,所谓的“通胀/通缩”设计不过是配合拉波段的工具。
GIG的出现本质是加密货币“娱乐化”的产物,其初衷或许是降低普通人参与加密世界的门槛,但一旦脱离“价值创造”的核心,就可能沦为“割韭菜”的工具。
对投资者而言,判断GIGGLE的通胀/通缩属性需问三个问题:
若答案均为“否”,那么GIGGLE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都只是缺乏价值支撑的“空气币”,加密货币的本质是“共识驱动的价值载体”,而非“靠话术堆砌的投机标的”,在参与类似GIGGLE的“趣味币”前,与其纠结通胀还是通缩,不如先审视其是否有创造真实价值的潜力——毕竟,再有趣的“梗”,也无法长期支撑没有价值根基的泡沫。
GIGGLE的通胀或通缩之争,本质上是对“加密货币价值本质”的拷问,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加密市场,唯有回归“技术价值”“生态应用”“社区共识”的底层逻辑,才能避免被“趣味标签”迷惑,做出理性判断。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