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领域,“减产”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比特币每四年一次的减产会带来供应量缩减,往往引发价格波动和投资者热议,作为第二大加密货币的以太坊(ETH),是否也会“减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厘清以太坊的供应机制变化——它既不同于比特币的“固定减产”,也经历了从“通胀”到“通缩”的转折。
与比特币每210,000个区块自动减半不同,以太坊从未设定过类似“产量减半”的固定周期,它的供应量变化主要由网络需求、协议升级和燃烧机制共同决定,2022年9月以太坊完成“合并”(The Merge)后,其供应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依赖挖产出的“通胀模型”转向了基于交易和质押的“通缩模型”。以太坊不再“减产”,而是可能“缩产”——即每日新增ETH数量可能低于销毁数量,导致总供应量减少。

在“合并”之前,以太坊采用的是“工作量证明”(PoW)机制,与比特币类似,依赖矿工打包交易并获得区块奖励(新发行的ETH),以太坊的供应量是持续通胀的:

由于没有销毁机制,早期以太坊年通胀率常年在5%-10%之间,供应量持续增长,尽管2019年“伊斯坦布尔升级”和2020年“柏林升级”曾通过降低区块奖励试图抑制通胀,但效果有限,直到“合并”彻底改变了底层共识机制。
2022年9月15日,以太坊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完成了历史性的“合并”,这次升级的核心变化是:不再依赖矿工挖矿,而是由质押者(验证者)通过质押ETH维护网络安全,并获得新的区块奖励。

更重要的是,PoS机制下,以太坊引入了EIP-1559(伦敦升级)的“销毁机制”:用户每笔交易支付的基础费用(Base Fee)会被直接销毁,而不是归验证者或矿工所有,ETH的供应量公式变为:
净供应量变化 = 新增区块奖励 - 销毁的交易费用
数据显示,合并后多个时期以太坊出现“通缩”:2021年11月(NFT市场火爆时),单日销毁量超5万ETH,净供应量减少超3万ETH;2023年牛市期间,也曾多次出现单日通缩超1000 ETH的情况,根据ultrasound.money数据,截至2024年,以太坊总供应量已从合并前的1.2亿枚减少至约1.19亿枚,累计销毁超200万枚。
尽管以太坊目前处于“通缩”趋势,但这并非绝对常态,其供应量仍受多因素影响:
以太坊没有比特币式的“固定减产”周期,但其通过PoS共识和EIP-1559销毁机制,实现了供应量从“被动通胀”到“动态通缩”的转变,这种机制更像一个“自动调节器”:当网络需求旺盛时,交易费销毁ETH,减少供应;当需求低迷时,低通胀甚至通缩压力减轻,避免过度紧缩。
讨论“以太坊是否减产”,不如理解为以太坊的供应逻辑已从“中心化减产”转向“市场化通缩”——其供应量不再由固定算法决定,而是由市场交易行为和质押生态共同影响,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ETH的价值支撑不仅来自“稀缺性”,更来自网络的实际应用需求,而通缩趋势可能进一步强化其“数字黄金”般的长期叙事。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