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今天谈论“发币”,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基于以太坊ERC-20标准、波场TRC-20标准或其他智能合约平台的便捷、快速、低成本的代币发行流程,只需编写几行代码,部署一个智能合约,一枚新的代币便能在数分钟内诞生,并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在以太坊于2015年横空出世并以其智能合约平台重塑区块链行业之前,“发币”的图景截然不同,充满了原始、粗犷且充满探索精神的色彩。
以太坊之前,区块链世界的“发币”主要围绕比特币及其延伸的技术和思想展开,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和方式:
比特币自身的“币”——唯一的主角

在比特币诞生后的早期几年(2009-2012),区块链世界里“币”的概念几乎是等同于比特币的,比特币本身作为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其“发行”(挖矿)机制被编码在协议中:总量恒定2100万枚,通过工作量证明(PoW)机制逐步释放,此时的“发币”并非指创建新的、独立的数字资产,而是参与比特币网络的共识过程,获得比特币作为奖励,用户如果想要“拥有”一种“币”,只能选择比特币,或者通过早期极少数的“交易所”用法币(当时几乎不存在)或商品进行私下兑换。
币基(Counterparty)与“彩色币”(Colored Coins)的探索

随着对比特币脚本理解的深入,开发者们开始尝试在比特币的区块链上“发行”新的资产,即所谓的“侧链”或“元协议”解决方案,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币基(Counterparty)和彩色币(Colored Coins)。
彩色币(Colored Coins,约2012-2013年):
币基(Counterparty,约2013-2014年):

三. Mastercoin (Omni Layer) 的早期尝试
几乎与币基同期,Mastercoin(后更名为Omni Layer)也在探索在比特币区块链上发行高级别资产和实现智能合约的潜力,它也使用了比特币的交易数据(主要是OP_RETURN)来承载其协议信息,允许发行类似“比特币2.0”的代币,以及进行更复杂的金融操作,Mastercoin是早期去中心化金融探索的重要一员,为后来的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 其他“山寨币”的启示
在以太坊之前,除了在比特币上发行“元资产”,还存在大量直接复制比特币代码、修改参数(如区块时间、总量、算法等)产生的“山寨币”(Altcoins),莱特币(Litecoin)、狗狗币(Dogecoin)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以太坊之前的“发币”
以太坊之前的“发币”时代,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可以说,以太坊之前的“发币”是在摸索中前行,充满了理想主义和实验精神,正是这些早期探索者的努力,暴露了现有技术的瓶颈,也催生了以太坊这样能够支持复杂智能合约、实现标准化代币发行的革命性平台,当我们今天享受以太坊带来的便捷发币体验时,不应忘记那些在“黑暗”中点亮火种的先行者们。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