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在家“挖矿”以太坊,到底算不算违法?别让“赚钱”触碰法律红线

最近几年,随着加密货币的热度攀升,“挖矿”一度成为不少人心中的“财富密码”,但如果你发现邻居家里昼夜不停地传来机器轰鸣,电费蹭蹭上涨,甚至开始担忧电路安全时,一个疑问难免浮现:邻居挖以太坊,到底违法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技术原理、法律法规、能源政策等多个层面,需要拆开来看清楚。
要判断是否违法,得先明白“挖矿”在做什么,以太坊作为一种区块链平台,其“挖矿”本质是通过大量计算能力(即“算力”)竞争记账权,从而获得以太币(ETH)奖励,这个过程需要依赖专业的硬件设备——比如显卡(GPU)或专业矿机,24小时不间断运行,消耗大量电力,还会产生噪音和散热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以太坊完成了“合并”(The Merge),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这意味着传统依赖“算力竞赛”的挖矿模式已退出历史舞台,普通人通过“挖矿”获得以太币的方式已基本被取代,更多是通过“质押”(Staking)参与网络维护,但这需要锁定一定数量的ETH,且对普通用户门槛较高,若邻居还在用老式矿机“挖以太坊”,大概率是在使用过时的技术,或涉及其他加密货币的挖矿。
答案是:不一定,但大概率存在违规风险,甚至可能触犯法律,具体需结合“挖矿”行为的合法性、能源使用、环境影响及邻里关系综合判断,以下是关键分析维度:

早在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明确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要求各地有序清理,2022年,央行等部门进一步强调,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包括挖矿、交易、兑换等)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一律禁止。
关键点:
邻居若以“挖以太坊”为目的进行挖矿,从政策层面看,其行为本身已不合法。
“挖矿”是“电老虎”,一台矿机日均耗电可达数十度甚至上百度,部分为降低成本,挖矿者可能通过窃电(如私改电表、绕过计费装置)等方式非法用电,这属于《电力法》明令禁止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盗窃罪,面临刑事处罚。

即使没有窃电,若邻居挖矿导致区域电网负荷过载,或因线路老化引发火灾、安全隐患,根据《民法典》,邻居需承担侵权责任;若违反物业管理规定(如擅自改变电路、超负荷用电),还可能面临物业的制止或罚款。
矿机运行时噪音极大,普通家用空调外机噪音约30-40分贝,而矿机噪音可达70-80分贝,相当于一台洗衣机或吸尘器持续工作,严重影响邻里休息,根据《民法典》中的“相邻权”条款,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若邻居挖矿产生的噪音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如《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构成“噪声污染”,邻居有权要求其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大量矿机运行会产生大量废热,若散热不当,可能导致室内温度升高,甚至引发火灾隐患,违反《消防法》的相关规定。
即使邻居成功挖到以太坊并出售获利,根据《刑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虚拟货币交易所得属于“财产性收入”,需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若未申报纳税,可能构成“逃税罪”;若通过挖矿、交易洗钱,还可能涉嫌“洗钱罪”。
如果确认邻居存在挖矿行为,且已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如噪音、用电安全等),可采取以下合法途径解决:
邻居挖以太坊的行为,从政策层面已被明确禁止,且大概率存在能源、噪音、安全等多方面的违规甚至违法风险,对于普通人而言,加密货币的“高收益”背后往往是法律红线和安全隐患,切勿因小失大。
作为邻居,面对挖矿行为时,既要保持理性,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也要提醒身边人:任何试图绕过法律、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终将付出代价,毕竟,邻里和睦、社会秩序,远比虚拟货币的“暴富神话”更值得守护。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