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作为全球第二大公链,其处理速度(即交易吞吐量)一直是用户和开发者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网络拥堵、Gas费高昂等问题制约着以太坊的规模化应用,随着“伦敦升级”“合并”(The Merge)以及后续“上海升级”等重大技术迭代,以太坊的处理速度和整体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不仅改善了用户体验,更为其生态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将深入探讨以太坊升级后处理速度的变化、技术原理及未来潜力。
在升级前,以太坊的网络处理速度长期面临瓶颈,其底层共识机制为工作量证明(PoW),每秒仅能处理约15笔交易(TPS),远低于Visa等传统支付系统(约24000 TPS),这一局限性导致在网络高峰期(如DeFi热潮、NFT mint潮),交易排队拥堵、Gas费飙升成为常态,小额交易甚至因成本过高失去意义。
PoW机制的高能耗也引发广泛争议,而处理速度的不足进一步限制了以太坊作为“世界计算机”的扩展能力,难以支撑大规模商业应用落地。

以太坊通过一系列升级,从共识机制、数据层、执行层等多维度优化,显著提升了处理速度:
2022年完成的“合并”是以太坊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以太坊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验证者通过质押ETH参与网络共识,不再依赖高能耗的算力竞争,这一变革不仅使能耗下降99.95%,还通过更高效的共识机制缩短了区块确认时间(从13秒降至约12秒),间接提升了单位时间内的交易处理能力。

2021年的伦敦升级引入了EIP-1559提案,将Gas费机制从“拍卖模式”改为“基础费 小费”模式,基础费根据网络拥堵情况自动调整(销毁而非支付给矿工),有效抑制了Gas费无序上涨;小费则用于激励验证者优先打包交易,这一机制使交易成本更可预测,在网络拥堵时仍能保证高优先级交易的快速处理。
尽管当前以太坊的TPS仍有限,但分片技术的落地将带来质的飞跃,分片通过将网络分割成多个并行的“子链”(分片),每个分片独立处理交易和数据,最终通过主链汇总结果,根据路线图,通过Proto-Danksharding(EIP-4844)等中间升级,以太坊的数据处理能力将先提升至100 TPS以上,未来随着完整分片部署,TPS有望突破10万,彻底解决速度瓶颈。

除了Layer 1的升级,Layer 2扩容方案(如Optimistic Rollup、ZK-Rollup)已成为当前提升以太坊处理速度的核心手段,通过将计算和存储转移到链下,仅将交易结果提交到主链,Layer 2可将交易速度提升至数百甚至数千TPS,同时大幅降低Gas费,Arbitrum、Optimism等Optimistic Rollup网络已支持接近中心化应用的交易体验,而StarkWare、zkSync等ZK-Rollup方案则在安全性和隐私性上更具优势。
以太坊升级后处理速度的优化,直接推动了用户体验和生态应用的升级:
尽管以太坊的处理速度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仍面临挑战:
随着“The Surge”(分片 扩容)、“The Verge”(状态 expiry)、“The Purge”(历史数据清理)等后续升级的落地,以太坊有望进一步优化性能,实现“高速、低成本、高安全”的终极目标,成为支撑全球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以太坊的升级之路,本质上是一部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追求极致性能的进化史,从PoW到PoS,从Layer 1到Layer 2,每一次迭代都让处理速度迈上新台阶,以太坊已从“拥堵的早期网络”蜕变为“高效可扩展的公链标杆”,为Web3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太坊将以更快的处理速度、更强的承载能力,引领区块链行业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