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一个像以太坊这样的全球性去中心化网络时,“放行”这个词本身可能就带有一种误解,它暗示着存在一个中央审批机构,如同海关或政府,对某个项目或资产进行审查后,才允许其进入流通,以太坊的诞生和运行逻辑,恰恰颠覆了这种中心化的“放行”模式。

以太坊的“通行证”究竟从何而来?答案并非指向某一个地方或某一个人,而是由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以太坊是如何被“放行”并持续运行的。
以太坊的“通行证”最初并不来自任何监管机构,而是来自其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的一个愿景和一群早期支持者的共识。
白皮书与创世区块:2013年,Vitalik 发布了以太坊的白皮书,提出创建一个可编程的区块链平台,让开发者不仅能像比特币一样记录交易,还能在上面构建和部署去中心化应用,这份白皮书,就像是以太坊的“建国蓝图”,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一个新平台的构想,2015年,以太坊网络正式启动,创世区块被挖出,这个过程没有经过任何政府或机构的审批,完全是基于技术社区内部对这一理念的认可。
社区共识的力量:在早期,以太坊的“放行”依赖于全球开发者、矿工和早期用户的共识,他们相信区块链的价值,相信智能合约的潜力,并愿意投入时间和资源来维护这个新生的网络,这种自下而上的、基于共同信念的“放行”,是去中心化网络最根本的合法性来源,它不是被“批准”的,而是被“选择”的。

一旦以太坊网络启动,它的日常“放行”机制就完全交由网络本身来执行,这个机制的核心是共识算法。
工作量证明 时代(已过渡):在以太坊2.0完全启用之前,网络依赖于全球成千上万的矿工,矿工们通过强大的计算机竞争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第一个解决问题的矿工有权将新的交易打包进一个区块,并添加到链上,在这个过程中,矿工们充当了“网络守门人”的角色,他们通过自己的算力投票,决定哪些交易是有效的、符合规则的,哪些是无效的,一笔交易只要被足够多的矿工打包,就等于获得了整个网络的“放行”,变得不可篡改。
权益证明 时代(当前及未来):2022年9月,以太坊完成了“合并”,从PoW转向了PoS,在这个模式下,“守门人”的角色由验证者取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质押至少32个ETH成为验证者,这些验证者负责验证新区块的有效性,并对交易达成共识,你质押的ETH越多,成为验证者并获得奖励的概率就越大,PoS机制同样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放行”系统,它将权力从拥有大量硬件的矿工,转移到了愿意为网络安全和经济投入的代币持有者手中,一笔交易能否被“放行”,取决于验证者网络是否认可其有效性。
无论是PoW还是PoS,其核心都是:以太坊的规则被编码在协议中,由全球分布的参与者共同执行,没有任何单一实体可以篡改。

以太坊的原生加密货币ETH,以及其上构建的数以万计的代币(如usdt、USDC、SHIB等),它们的“放行”进入流通和交易,也遵循着去中心化的逻辑。
去中心化交易所:在像Uniswap、Sushiswap这样的DEX上,任何人都可以创建一个新的代币对,并与ETH进行交易,这个过程无需任何中心化平台的审核或“放行”,只要你的智能合约代码是正确的,你的代币就可以立即上线交易,由市场本身来决定其价值,这被称为“无需许可创新”,是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基石。
中心化交易所的背书:像币安、Coinbase这样的中心化交易所确实会对上币项目进行审核,但这更像是传统金融体系的“通行证”,对于以太坊生态的整体而言,这并非必需,许多代币的价值和流通性,首先是在去中心化市场中获得的,CEX的“放行”可以看作是一种增强信心的行为,但它并非价值的源头。
以太坊的“通行证”并非来自任何一个单一的地理位置或中心化机构,它的“放行”是一个多层次、去中心化的动态过程:
以太坊的真正魅力在于,它创造了一个无需许可、无法被单一实体控制的数字世界,没有终极的“放行者”,只有代码法则、经济激励和全球参与者共同构成的、庞大而精密的“放行”系统,这个系统或许不如传统机构那样一目了然,但它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定义了数字资产和网络未来的通行规则。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