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以太坊(Ethereum)无疑是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提到“以太坊下有多少种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背后藏着复杂的分类逻辑和动态变化的市场格局,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核心概念:以太坊上的“币”并非特指以太坊本身(ETH),而是基于以太坊区块链发行的各类数字资产,这些资产通过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功能创建,形成了庞大的“代币家族”,这些“币”究竟有多少种?我们可以从类型、数量和生态意义三个维度来拆解。
以太坊上的代币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一定的技术标准,主要分为三大类:
ERC-20是以太坊最早、最通用的代币标准,它定义了一套规则,让代币可以在以太坊网络上稳定地转移、交易和被智能合约识别。ERC-20就像以太坊上的“美元”——所有符合这个标准的代币都能在同一个生态中无缝流通。

ERC-20代币是以太坊上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它们覆盖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非同质化代币(NFT)、游戏、社交等几乎所有领域。
据统计,ERC-20代币的数量已超过100万种,且仍在快速增长,其中大部分代币的流通量和市值较低,真正有实际应用和影响力的仅占少数。
如果说ERC-20是“可替代代币”(每个代币价值相同,如1美元=1 USDT),那么ERC-721就是“非同质化代币”(NFT),每个代币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数字世界里的“艺术品”或“收藏品”。
ERC-721标准为每个代币分配了唯一的ID,使其无法被分割(不能买“半个NFT”),也无法相互替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加密艺术品(如Beeple的《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游戏道具(如Axie Infinity中的宠物)、域名(如ENS.eth)等。

截至2023年,以太坊上的ERC-721代币数量也突破了百万级别,其中知名项目包括CryptoPunks、Bored Ape Yacht Club(BAYC)等,尽管NFT市场热度时有波动,但ERC-721在数字资产确权、版权保护等方面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可。
ERC-1155是介于ERC-20和ERC-721之间的“混合标准”,允许智能合约在同一份代码中创建可替代代币(如游戏中的金币)和非同质化代币(如限量装备),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和链上资源消耗。
游戏项目The Sandbox就用ERC-1155发行了土地(NFT)和游戏内货币(可替代代币),以太坊上还有针对隐私的ERC-777、针对稳定币的ERC-4626等细分标准,它们共同构成了以太坊代币标准的“工具箱”。
要回答“以太坊下有多少种币”,最直接的参考数据是以太坊区块链上已部署的智能合约数量,由于每个代币都需要通过智能合约发行,因此智能合约数量可以近似反映代币数量。

根据以太坊浏览器Etherscan的数据,截至2024年,以太坊上已部署的智能合约总数超过1.1亿份,其中大部分是ERC-20代币合约,并非所有智能合约都对应一个“活跃代币”——许多代币因项目失败、流动性枯竭或被黑客攻击而“死亡”,被称为“僵尸代币”。
如果仅统计有实际交易记录、市值非零的活跃代币,数量约为50万-100万种(数据来源:CoinMarketCap、DeFiLlama),这个数字仍在增长,因为每天都有新项目在以太坊上发行代币。
以太坊上“币”的数量庞大,本质上是其开放性和可编程性的体现,与比特币只能作为“数字黄金”不同,以太坊允许开发者在链上构建任意应用,而代币是这些应用的“价值载体”。
尽管以太坊上的代币数量庞大,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以太坊上的“币”究竟有多少种?从类型看,分为ERC-20、ERC-721、ERC-1155等标准;从数量看,活跃代币已达百万级;从生态意义看,它们是去中心化世界的“价值细胞”,但数量只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这些代币背后所承载的创新应用和价值网络,随着以太坊生态的持续进化,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有实际意义的“币”诞生,而那些缺乏支撑的“僵尸代币”则会被市场自然淘汰——这,就是去中心化经济的“新陈代谢”。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