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宏大叙事中,以太坊(Ethereum)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名字,它开创了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Dapps)的黄金时代,是无数项目和创新的基石,与以太坊并存的,还有一个名为“以太经典”(Ethereum Classic, ETC)的“孪生兄弟”,对于许多新入场的投资者和爱好者来说,一个常见的疑问是:这两个链究竟谁先出现?答案是明确且唯一的:以太坊,先于以太经典存在。
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A先于B”的问题,以太经典的诞生,本身就是以太坊历史上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区块链社区在核心价值上的深刻分歧,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场“时间旅行”,回到2016年的夏天。
2015年7月30日,以太坊主网正式上线,它的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人称“V神”)及其团队,旨在创造一个超越比特币的“世界计算机”,在这个平台上,开发者不仅可以发行数字货币,还能编写和部署去中心化的应用程序,实现可编程的区块链,这标志着区块链技术从简单的价值转移,迈向了更广阔的智能合约时代。
以太坊的诞生,点燃了整个行业的热情,它被视为区块链2.0的代表,承载着去中心化金融、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等无数宏大的愿景,此时的以太坊,只有一个身份,一条唯一的、充满活力的主链。

以太坊的成功,也催生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The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The DAO通过众筹募集了超过1500万个以太币(当时价值约1.5亿美元),旨在建立一个由社区驱动的风险投资基金,为去中心化项目提供资金。
The DAO的代码存在致命的安全漏洞,在2016年6月,黑客利用这个漏洞,从The DAO的资金池中盗走了价值约5000万美元的以太币,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加密社区,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笔巨款该如何处理?
面对The DAO被盗事件,以太坊社区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两大阵营:
“回滚派”(The Majority): 以以太坊基金会和核心开发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代码即法律的原则固然重要,但这次攻击是针对整个生态的恶意行为,受害者是社区中的普通参与者,为了挽回损失,维护生态的稳定和公众的信心,他们主张通过一次“硬分叉”(Hard Fork),修改以太坊的代码,将被盗的资金返还给The DAO的投资者,这本质上是一次“逆转交易”,违背了区块链不可篡改的初衷,但在他们看来,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必要之举。

“不干预派”(The Minority): 以一部分核心开发者、矿工和坚定的去中心化主义者为代表,他们认为区块链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不可篡改性,一旦为了某个特定事件而修改历史,就破坏了信任的基石,为未来的中心化干预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他们主张,代码就是法律,黑客的行为虽然可恶,但也是网络规则的一部分,社区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而不是用技术手段“作弊”。
在2016年7月20日,以太坊社区进行了投票,绝大多数支持者选择了硬分叉,区块链上发生了一次“奇迹”:原本的链被回滚到黑客攻击发生之前的状态,然后重新开始,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以太坊(Ethereum)。
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次硬分叉,大约有10-15%的算力和社区成员选择拒绝这次回滚,他们继续在原来的、未被修改的链上工作,这条拒绝干预的、延续了原有历史的链,被命名为以太坊经典(Ethereum Classic, ETC)。
从此,区块链世界出现了两条平行的链:

回到最初的问题:先有以太经典还是以太坊?
答案是:先有以太坊,后有以太经典。 以太经典是以太坊因硬分叉而产生的“分支”,而非一个独立于以太坊之外的项目。
这场分裂并非简单的“谁对谁错”的二元对立,而是两种价值观的激烈碰撞,它揭示了去中心化社区在面临现实危机时的深刻矛盾:
以太坊和以太经典都各自发展,拥有自己的社区、应用和生态,以太坊以其强大的生态和灵活性引领着行业潮流,而以太经典则以其对不可篡改性的极端坚守,赢得了特定群体的尊重。
这场发生在2016年的“时间旅行”,不仅为我们解答了一个技术问题,更留下了一个关于去中心化本质的永恒思考:在一个追求绝对去中心化的世界里,我们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去定义“正义”?以太坊和以太经典的并存,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