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挖矿”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词汇,提到以太坊,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景象就是嗡嗡作响、闪烁着指示灯的矿机,日夜不停地运转,仿佛在地下深处“挖掘”着数字黄金,但一个核心问题常常被忽略:这些耗资巨大的设备,究竟在记录和执行着什么工作?
以太坊矿机并非在“记录”交易本身,而是在“记录和执行一个巨大的、全球共享的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就是以太坊虚拟机(EVM,Ethereum Virtual Machine),矿机的工作,就是作为这个全球计算机的“处理器”(CPU),去执行这个程序里的每一个“指令”(即交易),并将执行结果永久、不可篡改地记录下来。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拆解为三个层面:任务层面、数据层面和最终成果层面。
想象一下,整个以太坊网络就是一台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拥有无数个处理器的超级计算机,每一台矿机,都是这台超级计算机的一个“节点”或“工作站”,它的核心任务非常明确:

从任务层面看,矿机扮演的是一个“计算者”和“验证者”的角色,它不是简单的记录员,而是执行复杂计算的工程师。
在执行上述任务的过程中,矿机的处理器和内存与以下几类关键数据紧密交互:
账户状态:以太坊上有两种账户——外部账户(由用户控制的私钥)和合约账户,矿机在处理交易时,必须实时读取和更新账户的状态,包括:

交易数据:每一笔交易都包含了完整的数据,例如发送者、接收者、金额、交易费用、调用函数的参数等,矿机需要解析这些数据,并严格按照指令执行。
区块数据:矿机构建的区块头包含了前一区块的哈希值、时间戳、难度目标、以及所有交易的梅克尔树根等元数据,这些数据是保证区块链连续性和安全性的基石,矿机必须精确处理。
状态根:这是以太坊状态树的“指纹”,所有账户、余额、代码、存储等状态数据,经过哈希运算后会生成一个唯一的、固定长度的字符串——状态根,矿机在执行完一个区块内的所有交易后,会生成一个新的状态根,这个状态根被记录在区块头中,任何微小的数据改动都会导致状态根的剧变,这确保了整个系统状态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经过上述所有计算和验证,矿机最终产出的成果是一个个新的区块,这些区块通过哈希指针(每个区块头都包含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不断增长的、不可篡改的链条——区块链。
从最终成果来看,矿机记录和创建的是:
值得注意的是,以太坊已经于2022年9月完成了“合并”(The Merge),正式从工作量证明转向了权益证明机制,这意味着,挖矿”的GPU矿机已不再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主力,取而代之的是质押ETH的验证者。
理解PoW时代矿机的工作原理,对于掌握区块链的核心思想至关重要,它告诉我们,区块链的本质并非“挖矿”,而是通过分布式的计算与共识,共同维护一个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的共享账本,而无论是过去的矿机,还是现在的验证者,它们都是在为这个伟大的目标服务——记录数字世界中的每一次价值转移和逻辑执行,构建一个可信的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