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比特币(Bitcoin)和以太坊(Ethereum)无疑是两座最巍峨的高峰,它们不仅引领了市场的风向,也吸引了无数投资者和开发者的目光,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这两种加密货币的人来说,一个基础且核心的问题便是:它们的数量是多少?这个数量是如何确定的?又各自蕴含着怎样的经济与哲学意义?
比特币:数字黄金的稀缺性承诺

比特币的总数量是2100万枚,这个数字从比特币创世之日便被其创始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写入代码,具有不可更改的硬顶特性,这意味着,无论未来技术如何发展,市场需求如何旺盛,比特币的总量永远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这种稀缺性是比特币被誉为“数字黄金”的核心原因之一,黄金的稀缺源于其物理属性,而比特币的稀缺则源于其算法设定,新的比特币通过“挖矿”产生,矿工们通过复杂的数学运算竞争记账权,从而获得新币作为奖励,比特币的挖矿奖励每产生21万个区块(大约四年)就会减半一次,这个过程被称为“减半”(Halving),从最初的50个比特币/区块,到2020年5月第三次减半后的6.25个比特币/区块,再到2024年4月第四次减半后的3.125个比特币/区块,比特币的产出速度越来越慢。
根据目前的减半机制和产出速度,预计在2140年左右,最后一个比特币将被挖出,届时,比特币的总量将无限接近2100万枚,不再有新的比特币进入流通,这种可预测的、逐渐趋近于零的发行模式,使得比特币具有了通缩的潜在特性,许多人相信这将在长期内支撑其价值。

以太坊:从无限到有限的范式转变
与比特币的固定总量不同,以太坊的总量情况经历了重要的演变,也因此更为复杂。

在以太坊2.0“合并”(The Merge)之前,以太坊采用的是与比特币类似的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 PoS)机制(注:此处原文有误,以太坊在合并前是工作量证明PoW,合并后才是PoS,感谢指正,修正如下:在以太坊2.0“合并”(The Merge)之前,以太坊采用的是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 PoW)机制),其原生代币ETH的 issuance(发行)机制相对复杂,包含了区块奖励、叔块奖励(Uncle Rewards)以及 uncle inclusion 惩罚等,导致其理论上是无限增发的,虽然增发率会根据网络使用情况和质押情况动态变化,但“无限”的标签一度让一些投资者对其价值存储能力有所顾虑。
“合并”的完成标志着以太坊正式转向权益证明机制,这不仅是能源效率的巨大提升,也带来了其货币政策的重要变革,在PoS机制下,ETH的发行与销毁(burn)共同作用,形成了动态的通缩或通胀模型。
当销毁量超过发行量时,以太坊就进入通缩状态;反之,则为通胀状态,这种动态调整的机制,使得以太坊的总量不再是简单的“无限”,而是根据网络经济活动自动调节,以太坊社区的目标是通过这种方式,在保证网络安全和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ETH的通缩,从而增强其价值捕获能力,以太坊的总量不再是固定的数字,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向着更稀缺方向发展的趋势。
数量背后的意义:共识与价值的基石
比特币和以太坊在数量设定上的差异,深刻反映了它们各自的设计理念和愿景。
比特币的2100万枚是一个确定的、不可逾越的数字,象征着其作为“数字黄金”的稀缺性承诺,而以太坊的总量则从早期的“无限增发”演变为如今动态调整的模型,向着通缩迈进,体现了其作为智能合约平台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理解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数量机制,是认识这两种加密货币本质的关键一步,数量的不同,背后是它们对“价值”和“网络功能”的不同诠释,也决定了它们在数字经济中可能扮演的独特角色,无论是固定还是动态,数量的设定都为它们的价值提供了某种程度的理论基础,而最终的市场共识,才是决定其价值的最终裁判。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