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浩瀚星海中,以太坊(Ethereum)和以太经典(Ethereum Classic)常常被一同提及,它们之间“本是同根生”的渊源关系,使得许多投资者和爱好者对它们的特性充满好奇,一个核心且关键的区别便在于它们的总量,这一数字的背后,不仅是技术路线的抉择,更承载着社区理念、安全哲学以及对未来价值捕获的不同理解。
要理解两者总量的差异,必须回溯到2016年的“DAO事件”,当时,基于以太坊平台的一个去中心化自治组织(The DAO)遭受了价值数千万美元的黑客攻击,当时的主流社区,包括以太坊的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等核心开发者,决定通过一次硬分叉来回滚交易,将被黑客转移的资产归还给原持有者,这次硬分叉产生了两条链:

这次分叉,是两者在理念上的第一次重大分歧,也为后续总量等特性的差异埋下了伏笔。
在分叉之初,新的以太坊(ETH)和以太经典(ETC)在总量上并没有立即表现出显著差异,它们都遵循着最初的以太坊设计——没有明确的总量上限,即理论上可以无限增发,这主要是通过工作量证明(PoW)机制下的区块奖励和 uncle 奖励来实现。
以太坊社区并未止步于此,随着网络的发展,无限增发的潜在通胀压力以及对能源消耗的担忧,促使以太坊社区积极探索更可持续的共识机制,这便是“以太坊2.0”(The Merge)的核心目标——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

2022年9月,“The Merge”成功完成,以太坊正式转向PoS,这一转变带来了总量模型的革命性变化:
以太坊(ETH)的总量可以概括为:从无上限的通胀模型,通过向PoS转型和EIP-1559销毁机制,转变为具有通缩倾向的模型,实际总量取决于网络活动与销毁量的动态平衡。
与以太坊的演变不同,以太经典(ETC)社区始终坚守分叉时的“代码即法律”原则,拒绝任何形式的中心化干预和交易历史修改,在总量模型上,ETC也延续了以太坊最初的设计:

以太经典(ETC)的总量可以明确为:无明确总量上限,但通过PoW挖矿和预设的区块减产计划来控制增发速度,是一种通缩性通胀模型(即增发速度逐渐降低,但总量理论上无限增长)。
ETH和ETC在总量上的巨大差异,本质上是两者核心哲学和技术路线的体现:
以太坊(ETH)与以太经典(ETC)的总量之谜,是加密货币世界中一次深刻分叉留下的印记,ETH从无限走向通缩的演变,是一部追求技术革新与价值捕获的进化史;而ETC坚守无上限总量的“代码即法律”,则是一部对去中心化原教旨主义的执着宣言。
两者虽源于同一代码,却因理念不同而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对于投资者和用户而言,理解它们在总量上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把握这两个项目各自价值主张和未来潜力的关键,以太坊的通缩模型能否支撑其成为顶级价值存储,以太经典的无限供应如何在去中心化框架下保持吸引力,都将是未来持续关注的焦点,它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