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的世界里,以太坊(Ethereum)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它开创了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Dapps)的先河,在这条辉煌的道路上,曾出现一次重要的分叉,催生了两个名字相似、理念却大相径庭的项目:以太经典(Ethereum Classic, ETC)和以太坊2.0(Ethereum 2.0, ETH2),理解它们的关系与差异,是把握区块链生态发展的重要一环。
同根同源:共同的“创世”记忆
以太经典和以太坊(及其升级版以太坊2.0)都源于同一个创世区块,2015年, Vitalik Buterin 等人创立了以太坊,旨在构建一个全球性的、可编程的去中心化应用平台,其核心创新在于智能合约,允许开发者在没有中心化权威的情况下部署自动执行的代码。
2016年6月,以太坊社区遭遇了一次严峻的安全挑战——The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项目被黑客利用漏洞窃取了价值约5000万美元的以太币,这一事件引发了社区关于如何处理的激烈辩论:一方主张通过硬分叉来回滚交易,返还被盗资金;另一方则坚持“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的原则,认为区块链不应被人为干预,应允许交易按原定执行。

社区 majority 选择了硬分叉,形成了新的以太坊链(ETH),而坚持原链、拒绝分叉的少数派则继续维护原有的区块链,并将其命名为“以太经典”(ETC),从此,这对“兄弟”便开始了各自的发展历程。
理念分歧:“代码即法律” vs. “可扩展与可持续”
此次分叉的核心差异,深刻烙印在两个项目的基因中:

以太经典(ETC):坚守“代码即法律”的信仰 以太经典将“代码即法律”奉为圭臬,他们坚信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透明性和去中心化是核心价值,任何形式的中心化干预,即使是出于“正义”的目的,都会损害这些基石,ETC社区认为,The DAO事件是市场行为,其后果应由参与者自行承担,区块链不应成为“纠错”工具。 基于这一理念,ETC致力于保持与原始以太坊协议的高度兼容性,继续支持原有的智能合约和DApps,其发展重点在于提升安全性、稳定性和去中心化程度,同时也在逐步探索自身的改进,如通过ECIP(以太经典改进提案)引入一些技术升级,但始终谨慎以避免偏离其核心哲学,ETC更像是一个“数字黄金”的坚定拥护者,强调价值的存储和不可篡改的记录。
以太坊2.0(ETH2):迈向可扩展、安全与可持续的未来 以太坊(ETH)在分叉后,并未止步不前,随着用户和DApps数量的激增,以太坊1.0面临着交易速度慢(TPS低)、交易费用高(Gas费高)以及能源消耗大(PoW工作量证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不可能三角”,以太坊社区启动了雄心勃勃的升级计划——以太坊2.0,也常被称为“Serenity”(宁静)。 以太坊2.0的核心转变包括:
技术路径与生态现状

以太经典(ETC):
以太坊2.0(ETH):
未来展望:各有侧重,并行发展
展望未来,以太经典和以太坊2.0预计将继续沿着各自的路径发展:
以太经典和以太坊2.0这对“分道扬镳的兄弟”,源于一次深刻的理念分歧,ETC选择了坚守区块链的原始理想,成为“代码即法律”的活化石;而ETH则拥抱变革,通过技术升级追求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们的存在,为区块链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范式和思考维度,无论未来如何,它们的故事都将继续书写,并为我们理解去中心化技术的演进提供宝贵的启示,对于参与者和观察者而言,理解两者的差异与各自的价值,是做出明智判断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