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世界的璀璨星河中,以太坊(Ethereum, ETH)和以太经典(Ethereum Classic, ETC)无疑是两颗紧密相连却又截然不同的星辰,它们源于同一条代码,却因一场深刻的理念分歧而分道扬镳,两者总供应量的设定与演变,正是这场分歧最直观、最核心的体现之一,也成为了投资者和开发者关注的重要议题。
同根同源:共同的“创世”基因
要理解ETH和ETC的总量差异,首先要回到它们的共同起点——2015年由 Vitalik Buterin 等人创立的以太坊,以太坊的诞生不仅仅是为了像比特币那样成为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智能合约”的概念,旨在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可编程的全球计算机平台,支持各种去中心化应用(Dapps)的开发。

在最初的规划中,以太坊的共识机制是工作量证明(PoW),与比特币类似,其代币ETH的总量设计也遵循了类似比特币的“通缩”思路,但具体机制有所不同,根据以太坊最初的“冰河时代”(Ice Age)协议和后续的改进,ETH的供应量并非完全固定,而是通过区块奖励的逐步减半(类似比特币)以及可能的销毁机制(如EIP-1559后)来控制,目标是实现长期的通缩或至少是极低通胀。
2016年发生的“The DAO事件”成为了两者命运的转折点。

分道扬镳:The DAO硬分叉与ETC的诞生
“The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是一个基于以太坊平台构建的、旨在通过智能合约实现风险投资的庞大项目,在众筹阶段,The DAO成功募集了当时价值约1.5亿美元的ETH,创下了历史记录,但不幸的是,其代码漏洞被黑客利用,大量ETH被转移出The DAO的资金池,引发了社区巨大的恐慌和争议。
面对这一危机,以太坊社区就如何处理展开了激烈讨论,占主导地位的意见是通过一次“硬分叉”(Hard Fork)来回溯区块链状态,将被黑客窃取的ETH转移回一个退款地址,以挽回投资者的损失,这次硬分叉在高度约177万区块处成功执行,形成了新的、被广泛认可的以太坊区块链(即现在的ETH)。

总量分歧:ETC的“不可篡改”与ETH的“演进”
并非所有社区成员都认同这种硬分叉的做法,一部分人坚持认为,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Immutability)是其核心价值,一旦区块被确认,就不应被人为修改,他们认为,硬分叉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是对区块链去中心化精神的背叛,这部分社区选择继续遵循原始的、未经修改的以太坊区块链,并将其命名为“以太坊经典”(Ethereum Classic, ETC)。
这一理念上的直接冲突,也导致了两者在总供应量上的根本性差异:
以太坊经典(ETC)的总供应量:
以太坊(ETH)的总供应量:
理念差异的量化体现
以太坊(ETH)和以太坊经典(ETC)的总供应量,不仅仅是两个数字,更是两者背后核心理念差异的直接量化体现。
选择关注哪一个,往往取决于投资者或开发者更看重区块链的哪个层面:是ETC所代表的“原教旨主义”的不可篡改性,还是ETH所展现的灵活演进与价值捕获潜力,这对“兄弟”的故事,仍在继续,而它们的总供应量,也将随着各自生态的发展和技术路线的演进,书写出不同的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