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资讯

海康威视被封杀!强势回应!

发布时间:2025-07-01 10:15:42

本站报道(文 / 吴子鹏)日前,加拿大政府以所谓 “国家安全” 为由,依据《加拿大投资法》对海康威视加拿大有限公司启动国家安全审查程序,并要求其在 120 天内全面停止运营。随后,该国工业部长 Melanie Joly 在 X 平台上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加拿大政府已勒令海康威视加拿大公司停止其在加拿大的所有运营,并关闭业务。


对此,海康威视在互动平台回应称,加拿大市场在海康威视 2024 年营业收入占比中不足 0.3%。面对各种政治打压,海康威视将继续努力服务好全球客户,为加拿大的客户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坚定推进国际化战略,提升全球产品竞争力。

理由牵强且影响有限

此次加拿大政府的声明显得极为草率且缺乏事实依据。公告虽以 “国家安全” 为借口,却未提供任何确凿证据,证明海康威视的产品或服务对加拿大构成实质性安全威胁。海康威视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在大多数市场均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运营。在没有具体案例或技术性证据表明其产品存在安全漏洞,且这些漏洞被用于恶意目的的情况下,所谓 “安全威胁” 的说法显得空洞无力。

分析人士认为,加拿大此次行动是对美国对华技术围堵战略的配合。此前,美国已将海康威视列入 “实体清单”,并推动盟友限制其产品。加拿大通过关停海康威视子公司,响应了美国的行动。

不过即便如此,加拿大此次行动对海康威视的影响极为有限。财报数据显示,2024 年海康威视实现营业总收入 924.96 亿元,同比增长 3.5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19.77 亿元,同比下降 15.10%。在业务细节方面,2024 年海康威视实现境内营收 606.01 亿元,同比增长 0.38%;境外营收 318.94 亿元,同比增长 10.10%。

虽然财报中未明确列举加拿大业务数据,但在此次事件声明中,该公司提到加拿大业务占比在 2024 年不足 0.3%,由此可见影响非常有限。

海康威视业务多面开花

通过海康威视 2024 年财报可知,如今将该公司简单定义为安防公司并不合适,其业务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数据显示,2024 年海康威视创新业务总收入 224.84 亿元,占公司整体收入 24.31%。

对于创新业务,海康威视介绍称,海康机器人聚焦工业物联网、智慧物流和智能制造,持续在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领域深耕投入,并新增全系列关节机器人,逐步完成了机器人 “手、眼、脚” 协同的战略布局,已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萤石网络掌握从硬件设计研发制造到物联云平台的全面能力,已成为行业内少有的具备完整垂直一体化服务能力的 AIoT 企业。海康微影深耕高附加值 MEMS、光电器件和传感器技术,构建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等多维感知能力,已成为国内热成像领域领军企业。其他创新业务也都处于高速发展期,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一直以来,海康威视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近 5 年内累计投入研发费用 477.02 亿元。除上述业务外,海康威视也非常注重 AI 大模型产业的发展。其 AI 大模型布局以行业场景深度融合和全栈技术能力整合为核心,通过自主研发的观澜大模型技术体系,构建了从基础算法到行业应用的完整生态,推动安防、交通、工业等领域的智能化变革。

2025 年 3 月,海康威视正式发布基于海康观澜大模型与 DeepSeek 双模协同的大模型一体化平台,标志着其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AIoT)领域的技术整合进入新阶段。这一平台以 “全栈式智能底座” 为核心,通过视觉感知与语言认知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从硬件接入、算法训练到行业应用的端到端智能化升级,为千行百业提供了高效、灵活的 AI 解决方案。海康物联感知大模型包含视觉大模型、光纤大模型、音频大模型、X 光大模型等,这些大模型在复杂环境的目标识别任务中,大幅提升了检出率和检准率。例如,视觉大模型在周界防范的应用中实现误报降低 90%、毫米波大模型在人检门产品中实现违禁品漏检降低 86%、光纤听诊大模型误报相对降低 72%、X 光大模型在违禁品识别的应用中漏检下降 75%。

AIoT 多模态大模型的布局让海康威视设备实现了从 “设备联网” 到 “智能决策” 的跃迁。同时,公司在视觉、毫米波、光纤等感知领域构建核心壁垒。以毫米波雷达为例,海康威视在毫米波雷达、雷达视频融合等多条技术路线上持续布局。在技术创新与场景需求的双轮驱动下,海康威视雷达产品不局限于安防领域,也已在交通、工业等领域实现深度应用和突破,为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因此,将海康威视简单定义为安防公司,是对其全栈技术能力、业务版图与行业定位的严重低估。这家从视频监控起步的企业,已通过技术迭代、场景创新与生态重构,蜕变为全球智能物联解决方案的核心供应商,其业务触角延伸至工业、能源、交通、农业、医疗等领域,在 AIoT、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形成颠覆性竞争力。

“技术霸权” 让中国公司出海难

海康威视此次事件再一次证明,泛安全化的政治操弄已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待中国科技公司的惯用手段。就以本次事件而言,加方未提供具体证据,仅以 “国家安全担忧” 为由采取行动,本质是将经贸问题政治化。

这种泛化安全审查的逻辑,与美国通过《实体清单》《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等工具打压中企一脉相承。目前在美国《实体清单》上的公司,后续都有可能遭遇如海康威视这般的处境,美国旨在通过 “莫须有” 的指控削弱中国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公开信息和权威报告,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的《实体清单》对中国公司的限制持续升级,截至 2025 年 6 月,被列入该清单的中国公司数量已超过 800 家。其中,人工智能、超算和量子计算领域成为制裁的 “重灾区”。

以美国《实体清单》为始,这一套打压手段形成了逻辑闭环。一方面,美国等国家对一些中国科技企业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限制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对这些企业的出口,企图切断其供应链;另一方面,除投资审查外,中国科技公司在出海时还可能面临诸如技术标准、认证要求等市场准入方面的严格限制。

因此,中国科技公司出海已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涉及技术、政治、安全等多重维度的博弈。应对这一局面,企业需在技术自主、合规运营、市场多元化等方面同步发力,政府则需通过国际规则博弈和外交支持提供保障。尽管挑战严峻,但每一次突破都可能推动中国科技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向更高端跃升,而理性应对风险、构建可持续的全球化战略,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同时,面对欧美市场的不确定性,部分企业开始将资源向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倾斜。这些地区对技术需求增长快、贸易壁垒相对较低,为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