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松果财经
行至九月,2024年,这个所谓AI手机的元年,已经走过近三个季度了。
市场最为期待的AI手机机型也基本都发布了。9月20日,首款搭载apple Intelligence功能的苹果新品iPhone16正式发售。或许是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今年天猫apple Store 官方旗舰店首次在新品首发期支持了iPhone16全系24期分期免息。去年,它只提供12期免息分期。
然而,从阶段结果导向来看,AI短期依然难以成为苹果手机的重整旗鼓、开启下一个“超级周期”的破局点,反而将会是包括国产手机品牌在内的其他品牌实现产品“平权”、弯道超车的机会点。
图源:苹果公司官网
众所周知,自智能机问鼎全球移动通讯终端以来,手机市场大致就被分为两类品类,一是苹果,二是其它。
苹果的光环总是高居天上,今年6月10日,苹果发布全新智能体apple Intelligence后,市场对于将搭载“apple所开发出的独一无二的AI”新机型寄予了极高的期待,甚至激起了对苹果下一个“超级周期”的预期。
这一度让人感叹,长跑至今,全球手机制高点仍然只有一个苹果。
但是三个月的时间过去后,9月10日,苹果如期发布了iPhone 16系列新机,并对apple Intelligence的各项能力进行了大篇幅的介绍、推广。此时,大众却开始觉得“好饭也怕晚”,甚至,这碗饭还有点“焦”。
市场统计数据显示,自带Apple Intelligence的iPhone16系列首周末预售销量预估约3700万部,较去年iPhone 15系列同比减少约12.7%,预售需求低于预期。
关键原因在于,作为杀手锏的存在,Apple Intelligence竟然没能与iPhone 16同步上线,而是延迟到10月份,伴随Beta测试版的发布,再一并推送给iPhone16设备,并且目前仅限于美国英语版。而包括中文、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在内的第二批语言支持版本,大概率要明年才能发布。
这种“挤牙膏式”发布,对于众多期待这款配备了“颠覆式AI系统”新机型的投资者和用户而言,无疑是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也引发了市场对于iPhone16销量和产品使用体验的双重焦虑。
通过更深层次的深入探究可以发现,iPhone手机当下的焦虑似乎远不止于此——至少在中国市场确实如此。9月10日同日,华为发布的三折屏手机迅速引爆市场,预约通道开启不到三日,华为商城的预约人数就超300万。据最新的供应链调查指出,华为三折叠手机Mate XT的2024年出货量预测已自50万部调升至100万部。
虽然两款产品的主卖点不是一个方向,但同作为消费品牌,苹果调动市场情绪的能力似乎在减弱,本次新品发布后业内诸多知名评测博主,包括曾被视为“果吹”的博主,都直言iPhone16难寻亮点。而华为则相反,不仅一而再再而三地破局,还屡次掀起情绪高潮。
“One more thing”和“Think different”能力的丢失,是苹果iPhone光环逐渐削弱的关键。
这一事实表现,其实还可以追溯到去年华为手机在中国市场的高调回归。当时华为Mate 60系列凭借创新性的双向北斗卫星功能以及一系列隐形创新,强势超越iPhone 15系列,并成功击穿过去几年始终被iPhone机型盘踞的中高端市场,国内手机市场格局大为变化。
就产品维度,很显然,iPhone 15系列的失利并不真的是其产品性能差,或是竞争对手又拿出了什么“捅破天”的革命式技术。关键是作为一个典型的消费品,消费者始终是感性与理性叠加地对待一款产品。如果产品迟迟拿不出新的亮点,必然会导致消费者眼中的它泯然众人。
因此,为消费者的付款行为提供一个足够有力的“理由”,是商家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必须、且持续性要考虑的。而上半年中,包括vivo、小米和荣耀以及三星等海内外手机品牌,抢先一步抓了住“AI”这个营销点,各自纷纷为其产品提供内置的AI功能。
例如,1月18日,三星发布了搭载GalaxyAI大模型的GalaxyS24系列机;
2月22日,小米发布搭载了号称“首个AI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的小米14Ultra系列手机;
3月26日,vivo发布了vivoXFold3系列手机,配备了70亿参数的AI蓝心大模型,可支持智能剪辑视频、小V帮记(实时语音转文本、实时翻译、实时生成摘要)等AI功能。华为新发布的Pura70系列手机也搭载了盘古大模型。
得益于AI、折叠屏等技术带来的换机理由,中国手机市场增速明显增快。据信通院数据,2023年国内市场手机总出货量同比增长6.5%,而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13.2%。
但与中国整体市场的高增速相反,据市场调研机构TechInsights数据,今年一季度,苹果首次以13.7%的市占率跌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前五,该季度的全球销售额也同步下滑了4.3%;同期,华为出货量大增118.8%,位列第三。中国手机市场格局巨变。
巨大的竞争压力以及业绩焦虑之下,618期间,iPhone一边推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降价促销活动;一边跟随行业风口,也选择布局AI,试图以此为突破口。4月底苹果发布了首个开源大型语言模型Open ELM;6月发布了Apple Intelligence系统。
其实,此前发布的iPhone15系列手机已经布局了大量如语音隔离、摄像头和图像增强等直观AI功能。
但消费者面对快速迭代的同品类冲击,在当下最直观的感受是,苹果在AI功能引入方面很可能是较“落后”的。而事实上,即使iPhone手机的AI没有“落后”,但其“Think different”能力显然在丧失。
例如,此次Apple Intelligence延后落地的同时,9月6日,荣耀也发布了业内首个开放生态智能体AI Agent。虽然业内依然会怀疑AI落地的能力到底有多强,但苹果的迟滞缓行势必会导致外界对其行动力产生疑惑,更可能猜疑其创新逐步乏力。
因此,随着苹果品牌的先导优势逐步弱化,国产品牌拥有了更多可能性。据市场调查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8月,小米手机以平稳的销量第二次超过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品牌,相比之下苹果同期则呈现季节性下滑。
本质上,在这场AI卷起的换机新周期中,国产手机在国内市场的先决条件很可能确实更充分。
过去,苹果前CEO史蒂夫·乔布斯总是热衷于在发布会结束之际用一句“One more thing”来揭开更大的惊喜。
然而,早已迈入“成熟期”的苹果公司,现下更讲究稳健。因此,它再次错过了去年由OpenAI发布GPT4所引发的大规模语言神经网络革命。
可能在当时还没人意识到,苹果的“城墙”被挖了,但是回过头来可发现,当大规模神经网络成为算力的新核心,传统的冯·诺依曼计算架构逐渐被新型网络所取代,此时苹果公司的两大核心优势:芯片设计和操作系统,都有可能在新时代失去独特优势。
因为,AI可能会直接改变我们接触网络和应用的方式。这是苹果多年来首次未能在最具价值的计算领域保持领先。
反之,基于AI技术的新型网络体系规则的重建,却是国内手机品牌商当下可把握的巨大突破口。
一方面,此次Apple Intelligence的推迟很大部分原因是,大模型在端侧落地过程中的本地化适配问题。
事实上,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高度依赖于Open AI,然而Open AI在国内的使用受限,而目前苹果在中国的AI合作方一直尚未决定,此前有消息报道,苹果已与多家中国大模型公司进行了接触,包括百度、阿里巴巴以及百川智能等,但也没有明确消息流出。
而对于华为、小米等国内品牌而言,本地化适配问题显然不是重要障碍。
另一方面,软件系统端,苹果AI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现有市面上的AI功能实现了系统级别的深度整合,使用户能够无缝体验AI带来的便利,同时促进与之合作的第三方AI工具开发者的加快融合发展。
但要注意的是,iOS作为封闭系统,苹果的AI开发显然需要继续围绕这个核心。而安卓的开放性意味着,它可以链接到更多AI能“触及”的领域或者生态。
安卓厂商也在加速这方面的探索。荣耀刚刚发布开源的AI智能体,并面向所有第三方服务开放合作,主动拥抱整个生态,针对不同的区域,进行本地化的调整。
据悉,荣耀首发搭载了HONOR AI Agent下一代旗舰产品Magic7系列预计就要在12月发布了,而中文版Apple Intelligence至少要在明年才能上线中国市场。
等待的时间越久,外界对苹果的期待就会越高。如果未来苹果只能拿出一个常规的应用体验,那么对于其市场地位来说,就已经略输了国产手机一筹。
显而易见,在新的竞争环境下,iPhone光环暂时看不到变亮的征兆。如此一来,iPhone在中国市场的争议越多,国产品牌商的机遇就更多。这是一场真正的竞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