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家现在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拥有一个手机就可以走四方。饿了可以用手机点外卖,想旅游可以用手机订票,不管想干什么用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走到哪里完全不用带现金,因为用手机就可以支付。之前出门需要带各种各样的东西,现在带一部手机就可以了。
虽然说手机支付非常的便利,大家也都已经适应了这样的支付方式,但是其中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险。因为如果用手机支付的话,就需要在微信或者支付宝上绑上银行卡,而且所有的钱都在银行卡里,可能因为不小心点了一个链接,这些钱就会全部被盗走。现在就有一些现象,对于那些越是发达的国家来说,越不流行移动支付,这是为什么呢?
一、我国网上支付的人占大多数
之前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微信用户已经达到了10亿多人可见,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开始用微信了。既然大家开始用微信,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微信支付。这个时候就要绑定自己的银行卡,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玩转这些操作,随时绑卡随时解绑,可以充分保证自己资金的安全,也可以查看一下自己的银行卡里还剩多少钱。
就算有一笔不清楚的支出,也可以随时查看交易记录,看看到底是花在什么地方了。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是非常方便的,而且大家的安全意识都比较高,不会轻易地被别人给诈骗。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则喜欢用支付宝进行支付,而之前蚂蚁集团也发布了一则数据,支付宝在2022年有超过12亿的活跃用户,也就是说和微信相同。
很多人都是既采用微信支付,也采用支付宝支付,这两种是主要的支付方式。但是大家也会发现,只有我国的人会热衷于采用手机支付的方式,但是在其他一些发达的国家并不怎么采用这样的方式。大家还是采用最原始的方式,要么用现金,要么直接用银行卡,尤其是对于美国来说也是如此,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二、国外的人更倾向于用信用卡支付
之前在我国没有流行手机支付的时候,大家一般都是在用现金付款的方式,西方的国家一直以来为了促进消费就在不断地推广信用卡。人们不仅可以在服装店用信用卡,在餐厅,在医院,在任何地方都能够用到信用卡,这就像我国的手机支付一样多。
当然大家在用信用卡支付的同时也会有一些优惠的政策,就是直接给开通信用卡的人送一些礼品,也鼓励大家更多地用信用卡。除此之外国为了促进消费,在各个方面都完善了信用卡支付体系,甚至将信用卡和个人的信用相挂钩。如果说一直以来信用比较好的话,可以享受更多的好处。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对信用卡越来越信任,而且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国有80%的人外出消费的时候都是使用信用卡,当然通过电影也可以看出来,美国人吃饭一般都是进行刷卡消费,可能对于他们来说比较稳妥,而且也是一种安全的方式。
三、害怕手机支付不安全
虽然说手机支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就像大家平时在买东西的时候需要输入密码,当然有些人会采用面容识别或者是指纹识别的方式来付款,但是这样也是有一定的危险的。也许有些人故意盗取你的密码,然后想方设法地把你手机里的资金给转走。
更重要的就是现在大家的手机里有各种各样的隐私,包括个人信息,每个月的收入以及身份证号等等,这些都是很关键的。有些电脑黑客会通过第三方平台盗取大家的这些信息,卖给那些不法分子。然后有些人通过电信诈骗的方式把大家的钱给骗走,所以这些操作都是存在着一定风险的,在欧美很多国家并不倾向于移动支付。
而且现在各种各样的诈骗方式无处不在,有些人会把你的微信号或者QQ号盗走,然后假装你的好友骗你钱,这是最常见的诈骗方式。当然还有些人会给你打电话告诉你之前买的什么产品有问题,然后需要你在某个平台上支付一笔钱,等你支付之后就上当了,这样也会把你手机上的钱很容易的就给骗走。
四、有些发达国家的信号不是太好
大家看到这一点就会非常疑惑,因为像欧洲的许多发达国家,他们发展的速度比我们国家要快很多,而且在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也特别好,难道会出现信号不好这样的问题吗?事实上这就是大家存在的一种偏见,世界上目前大概有600万个信号设备,但是中国就占据了一大部分,而美国也只有一少部分。信号不好,这样的问题是很常见。
尤其是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完全没有信号站,如果说你要出去旅游进行移动支付的话,打开手机一点信号也没有,更别说输密码向人家付钱了。所以说受到信号的限制,移动支付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难实现的。所以发达国家也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大家只是盲目地觉得他们的水平很高。
但是我们在中国则完全不同,各种各样的信号塔遍布世界各地,就连一些边远的山区都能够看到这样的信号塔。当然这也是国家为了造福人民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希望各个地方都能够有信号,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大家都可以享受移动支付的便利。
总结:
尤其是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早就已经习惯了用手机进行支付,去哪都只带一个手机,这样非常的方便。虽然说存在一定的隐患,但是大家只要提高防范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说有些发达国家不采用移动支付,可能是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