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在网上买水果的经历,因为电商销售的水果要比水果店里便宜很多。
就拿常见的苹果来说吧,暂不论瑞雪苹果、奶油富士苹果、维纳斯黄金苹果等高端水果,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红富士苹果,水果店的售价也在5-10元/斤。
可网络上,烟台红富士3.8一斤,还包邮,关键是好评还立刻返现2元。
不仅仅是苹果,皇冠梨、果冻橙、新疆香梨、赣南脐橙等都是一样的状态。
同一种水果,很多人认为水果店比电商贵几倍是因为有中间商赚差价。
电商基本是商家直接从果农手中拿货,然后直接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而水果店的水果,从果农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果农-收购商/集贸市场-多级批发商-农贸市场-超市/水果店-消费者”这一系列中间环节,每一道中间环节都需要利润支撑,也就会产生一次加价行为。
一斤普通的香蕉,其种植成本不过区区几毛钱,经过一系列环节达到水果店里时成本价直接翻了一番,涨至1-2元。
其实,水果店的水果比电商贵几倍,主因并非是中间商赚差价。
而同以下几点有关:
其一、质量决定价格
消费者在水果店会自由挑选水果,挑选的都是自己认为最好的,那些不好的可能就会被直接废弃掉,水果店优中选优,废弃率高,成本高。
而线上购买的水果,收到的水果往往是好坏掺杂在一起的,电商销售成本更低。
贩卖水果质量的差异决定着二者价格的不同。
其二、品种决定价格
消费者在线上购买水果,因为水果的生鲜属性,多不敢尝试新鲜品种,购买的多是耳熟能详的“地缘品牌”,比如烟台苹果、大连樱桃、赣南脐橙、新疆香梨等。
这些品种因为产业发展时间长,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其价格越来越亲民化。
而当大家在水果店或超市购买水果时,多会被新品种水果的味道或者外观所吸引,而产生购买欲望。
就比如最近几年刚上市的“白色恋人”草莓,其价格是普通草莓的2-3倍。
再比如火爆了几年的阳光玫瑰,虽然价格一降再降,但优质阳光玫瑰的零售价格依然高达三四十元一斤,平均批发价格也接近8元,远高于巨峰葡萄的批发价价格。
水果店里的顾客多是有需求才上门,卖高端水果和普通水果的销量相差不大,但高端水果价格高,利润也更高,零售业自然更愿意贩卖新品种的高端水果。
线上和线下卖的水果的品种的差异也决定着价格的不同。
其三、水果市场资本的介入
任何一个行业只要资本介入就会带来不一样的变化,水果行业资本介入带来的变化是水果分级被进一步细化。
笔者老家就是种苹果的,往年苹果收购只有三个档,最高档是直径85mm以上的苹果,第二档是70-84mm的苹果,第三档就是低于70mm的苹果。而现在每一档中还要根据着色度、果形、甜度、脆度、酸度等分出更多的等级。
今年1月具有“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之称的百果园在港交所敲钟上市,百果园能成功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水果的分级标准从简单的大小提高到了“四度一味一安全”,即“糖酸度、鲜度、脆度、细嫩度、香味和安全性”。
在更严的分级标准之下,线下店多是把最好的水果挑出来卖更高的价格,不好的则直接淘汰。水果上市量的下降,倒逼着在水果店或超市消费的消费者只能选择价格更高的优质水果。
网络电商销售水果走的则是另一条路,靠“次果”打天下。
次果指的是那些大小、形状、新鲜度、酸甜度等未达到分级标准的水果。比如果皮有磨损,果实着色时因为被阳光遮挡,着色度不够等的水果。
这部分水果,线下是不会有批发商收购的,因为外观有缺陷,经过消费者的挑选最终也免不了被丢弃的命运。所以,在电商兴起之前,这部分水果或者被直接丢弃,或者被果农卖给深加工企业,多用来加工果汁、果酱、果片等产品。
电商兴起后,“次果”也有了自己新的市场。
有一部分电商商家会专门到果农手中收购次果来销售,低价吸引买家,获得关注量是电商的一个基本销售逻辑。
尤其是有了一定知名度的“地缘品牌”,商家再打出低价的标签,正常零售价10元一斤烟台苹果,只需要两三块钱就能买到,只要口感能过得去,至于大小、外观消费者也都选择性过滤掉了。
更何况线上购买的水果口感可能还要比水果店的更好。
一片果园的水果,正常情况下的销售顺序是,先由大贸易商进行挑选,为了保证水果良好的外观,多数水果不得不提前采摘。
外观漂亮的被挑走之后,就到了电商贸易商上场的时间了,因为没有中间商,线下出售的水果很多会等到它们到了成熟期或者线上有订单之后才会采摘。
简单理解就是,水果店购买的水果很多都是催熟的,而线上购买的则是自然成熟的,自然成熟水果的新鲜度和口感要明显优于催熟的。
其四、水果是电商平台的“必争之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果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
数据显示,2016年-2021年我国水果产量和需求量逐年提高。我国水果人家消费量从2017年的150.93kg,增加至2021年的175.27kg。
需求量增长的同时,电商销售渠道的占比也逐年提升。
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靠卖水果做广告,给水果大量的资金补贴,用便宜水果拉新。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拉低了电商水果的销售价格。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商家依托网络监管难度高这一“漏洞”,打着精品大果的旗号,贩卖劣质小果,或者好坏掺杂一起贩卖这样的情况。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