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共3200字,预计需要11分钟左右,阅读前麻烦点一下关注,便于您后期持续关注相关内容。
日本恒强的家电企业如今“突然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定居”29年之久的日企松下为何要全面停产?
松下蓄电池撑不住了?背后又有什么样的隐情?
难道日企品牌退场是假?卷土重来才是真?
我国本土品牌又该何去何从?
退场是假?卷土重来是真?
在华29年的日企于今年3月29日宣布在5月底解散,全面停产并退出中国市场。
松下电器成为家电行业的热点关注。
这里我们说的是日本松下蓄电池沈阳公司,即由日本松下株式会社和沈阳东北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松下蓄电池沈阳工厂。
从发出公告的那一天开始,松下蓄电池企业退出中国市场就已经在倒计时了。
说它“恒强”是因为,松下蓄电池在沈阳发展自1994年10月始,2023年5月终,长达29年,曾在国内市场混得风生水起。
松下蓄电池凭借质量、价格、技术等多项优势快速打开中国家电市场,率先抢占市场份额,成为当时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
如今却要关闭工厂,全面停止生产,“意欲”退出中国市场,曾靠蓄电池打下的“江山”似乎节节败退?
恒强的松下在国内市场“混”不动了?这背后又有什么隐情?
截至2020年,松下电器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机构。作为日本制造业的“名片”,松下电器“进军”家电、空调设备、节能环保、零部件等民用领域,生产通讯等军用领域。当时背靠财团,实力不断壮大。
自2020年始,受疫情、业务改革、投资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松下电器在家电、工业自动化、航空电子产品、汽车等业务领域的销售额、营业利润均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业务助力松下汽车动力业务增长。而业务增长、重组、投资决策失误等使得松下电器无法更好适应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这时已出现公司股价大幅下挫的情况。
此次宣布停产,退出中国市场似乎在意料之中?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松下蓄电池第一次停产关闭在中国的工厂了。
早在2021年,松下以工人成本过高,影响企业生产为由关闭了在上海市的相关工厂。当时,尽管已经关闭工厂,但存留的企业资产仍留在上海。
时至今日,松下蓄电池再次宣布关闭沈阳相关工厂,这向外界透露出什么信号?难道也是跟上次同样的理由?
一方面,日本松下发出公告宣布解散。
另一面据日本经济新闻1月6日消息显示,松下企业将投资500亿日元;用来扩大中国生产市场。
其一,计划在中国广东一座美容电器厂新建侧楼,目光盯准了空调电器业务;其二,计划在明年投产浙江新家电厂。
松下电器企业将目光瞄准了中国生活空间和环境市场,计划于2025年达成市场份额6.8%的目标,正式拿下“中国家电领域第一大外资品牌”的头衔。
一面看似要退出中国市场,一面又有了新动作和新计划。
日本松下非但没有“放弃”中国市场,更是决定加码国内市场,扩大在华生产,意欲卷土重来。
尽管,投资计划很“高调”,但松下品牌眼下在中国市场的现况和前景恐怕不容乐观。松下目前的处境算是尴尬。
拿空调业务来说,据奥维云网线上销售数据显示,空调行业排名前十的都是中国品牌,如美的、格力、海尔、奥克斯、小米、海星、TCL等,合计份额高达90%。
其中,排名靠前的格力、海尔和美的空调品牌合计份额就占将近70%。一度成为“主导性”的存在。
再来看线下,仅三菱和大金入围前十,位列第8、第9,市场份额达不到1%,与国产品牌合计份额96%的成绩呈“两极分化”。
松下空调在线下市场的处境最为尴尬,线下销售份额仅有0.27%,线上占比也仅有0.57%,这意味着松下在中国空调市场有明显被边缘化的“痕迹”。
这次,松下想在中国市场再次打赢一场“翻身仗”实属不易。
松下蓄电池为何退场?
日本松下企业主动发出公告宣布停产,表示不再开展经营活动。看似主动退场,实则被动“无奈”。
松下企业一直注重技术、产量和品控。随着电器销售产量逐渐减少,成本变高,松下电器收益明显欠佳。
在市场占有率上,松下动力电池有被宁德时代赶超的前例,2017年市占率屈居第二;2020年又被LG新能源所赶超,从第二掉到第三位;时隔两年,去年又接着被比亚迪企业赶超,一度跌至第四名。
拿动力电池来说,近两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市占率就超过50%,宁德时代装车量市占率更是以33%上涨到37%的成绩稳居第一。
除此外也只是比亚迪跟LG新能源市场榜眼之争,虽然松下位居第四,但从12%跌至7.3%的成绩似乎表明已经“轮不到”松下电池了。
曾经,日本松下与特斯拉的合作一度扭转其销售额、营业利润等指标下降的“窘况”,松下当时也是轻松夺下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的头衔。
此次选择退场中国,宣告解散是为了“及时止损”?
其一是市场。国内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其他外国企业也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日本松下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和挑战。
然而市场份额是固定的。毕竟蛋糕就这么大,给别人的多了,其他人的份额就少了。或许,松下在价格、技术等方面早已不占优势了。
其二是回迁计划。2020年,日本经济产业局出台补贴政策,利用回迁计划意图召回在外的企业,表示愿意承担回迁期间所有的经济损失。
这侧面表现出很多在华的日企仍然有留在中国市场的意愿。同时出台的政策也不像明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其核心目的在于刺激日企经济活力。
其三是成本高、价格高。日企在华发展,但中国人力成本不断提高,又加上近年来经济低迷,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如从前。受成本、价格、市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松下企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此外,国产蓄电池开始崛起。曾经长久在华“威风”的松下蓄电池注定与国产电池、其他企业有一场“龙虎之争”。
肉眼可见的,松下蓄电池市场份额占比不断下降,国内市场影响力也在不停缩减,比起以前的高光时刻,松下这次注定是迎来黑暗时刻。
但能在中国“深藏”几十年之久,可见日本家电企业实力不一般。
本土品牌何去何从?
目前,中国生产的各类产品很大程度上已经能够与国外品牌产品相媲美。
自2017年开始,国产新能源汽车逐步走向正轨,反带动蓄电池行业“崛起”,广为各国关注。
一些外国企业撤离中国市场的同时,又有很多国外企业选择与中国再合作。
自2000年始,我国就已经在动力电池行业深耕,寻求突破。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是最有代表性的说明。
抛开外资品牌不谈,光是我国本土品牌,近几年呈日益增长的趋势。依靠得利的价格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率先抢占市场份额,再搭配有益的宣传来汇聚民心,让行业内外都了解国产品牌。
随着我国技术愈发成熟,市场竞争或将更为激烈。
那么本土品牌将何去何从?市场必然是重要的突破口。
以新能源行业为例,我国对新能源领域有开放补贴,尤其对新能源汽车的多年补贴为大家熟知。
现在国产动力电池也在崛起,同样以补贴政策支持新能源与动力电池有效结合,这对于建立更为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国内不只有比亚迪一家企业。这背后必然隐藏着更广阔的的新能源消费市场。
我们自产自销固然很厉害。但“走出去”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要知道,在2017年的时候,比亚迪尚且排在松下电器之后,7.2Gwh的成绩跟松下的10.0相比相差2.8。
前有松下电器,后有LG。直到2022年,比亚迪和LG新能源在装机量、市占率上也是难分伯仲。
不走出去,又怎么更好创新发展国产的新技术?
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企业不断在结构方面寻求突破创新。
如蜂巢能源引入高速叠片技术成功量产叠片电池;比亚迪采用磷酸铁锂技术生产出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创新产品—麒麟电池等。
尤其是2019年宁德时代的CTP1.0技术成为代表。
由此见,我国创新潜力不菲,可开拓市场空间的能力可增。在了解日企撤离真正原因的同时,还要做好“两手准备”。毕竟,中日韩动力电池企业都在“争分夺秒”搞研发、搞突破、搞创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