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如下:
自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来,夷陵区以高水平旅游景区为核心,拓展联通,带动辐射多类型业态产品发展,实现了风景村,主客共享,产业融合,全线发展。全区9个镇、35个村庄直接为重点景区提供旅游配套设施,60%的村庄拥有旅游供应系统。成立三年来,夷陵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文化旅游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9年9月,宜昌市夷陵区入选第一批国家综合旅游示范区。
五种做法:
以风景村推动“三农”发展。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乡村面貌改善。提高服务技能,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依托景区丰富产品供给。依托景区,开发休闲农业示范点1650多个、星级农家乐585个;已推出4个民宿村、1条民宿一条街、200余家民宿、33家旅行社及商店、4家星级酒店。旅游业平均每年为村民创造1万多个长期就业岗位和10万多个临时就业岗位。
以旅游带动“三资”投资。协调国有资金2.18亿元支持景区发展。出台退税、土地优惠、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景区升级改造,安排500万元推动景区周边美丽乡村建设; “夷陵十六条”出台,实施“三乡工程”,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旅游业,省外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优化景区周边基础设施。优先安排20亿元以上资金,全面贯通高铁、机场、码头、高速公路。所有A级旅游景区均可通过二级及以上高速公路到达景区。建成6条生态景观廊道,连接全区主要风景名胜区(点)、乡村旅游点、特色村落,形成“大圈小圈、内外贯通”的慢行路网。协调旅游相关资金5亿元,建设旅游配套设施。新建或改造A级旅游厕所89个,3个旅游厕所被评为“全省最美厕所”。
加强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完善应急救援、保险和社会信用体系。成立旅游安全专业委员会,全面开展旅游环境整治、安全隐患、消费者权益保护、扫黑除恶等工作。出台《统一受理旅游投诉实施办法》,完善分级移送机制。三年来,未发生重大旅游投诉和安全事故,游客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
四大变化:
实现了由单一管理向联合管理的转变。成立夷陵区委协调办公室、全区旅游创建办公室,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力量。一切资源围绕旅游配置,一切建设围绕旅游布局,一切产业围绕旅游发展,形成共同治理的旅游发展局面。
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参与的转变。在景区带动下,全体员工积极融入、共同参与,把农田变成了观光园,菜园变成了采摘园,鱼塘变成了垂钓园,庭院变成了花园,民宅变成了民宿。小镇成为城乡融合、主客共享的“大风景区”,夷陵区成为四季花城、田园绿城、生态水城。
实现了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的转变。以前是“围绕风景建片区,设闸门收门票”,现在是“融合多种产业,片区与风景融为一体”。 2018年,夷陵区接待游客178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5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的高增速。旅游业对GDP、财政收入、就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7%、15%、20%以上,成为夷陵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实现了从配套缺乏到配套齐全的转变。随着宜黄一级路、武隆一级路、三路一拐的建成,形成了通往夷陵的30分钟“快速出行”通道。智慧旅游监管平台基本建成。 “一岭旅行”、“一岭云”平台上线。 41个景区(点)免费WIFI全覆盖,48个景区(点)纳入智慧旅游监管平台,实现人员、车辆实时在线监控。 、手机实时查询、电子显示屏实时公告。
来源▏中国旅游报
编辑▏陈志立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