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绚丽的植物景观、广阔的高原草甸和雄伟的峡谷风光,反思内心,与世界共度静谧时光;在这里,您可以跳热情奔放的锅庄圈舞,观赏神秘狂野的伽南藏戏,欣赏原始悠扬的歌声,品味独特的民族风情;在这里,您还可以追寻革命历史,探访革命先辈的战斗和劳动痕迹,感受长征红色文化的魅力……
这里就是“宝地”马尔康,藏语意为“烈火之地”,引申为“繁华之地”。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也是全州政治、文化、金融、信息中心。
近年来,马尔康市作为“第一城”,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城市规划为先导,以生态文明为基础。以文化与旅游融合为抓手。以全域旅游建设为重点,推动生态、旅游、文化融合互动发展,全力推进更高品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国际生态旅游文化名城建设发展。
生态基础——
描绘绿色马尔康新画卷
2023年1月,马尔康市市民惊喜地发现,街道上出现了全新的新能源公交车,而不是以前“破旧的小”公交车,成为嘉绒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公交车站,不少市民有序排队上下车。公民平措洛乌经常乘坐公交车去接孙女放学回家。一上车,他就称赞道:“现在出门都坐公交车,方便又环保。” ”
“与燃油公交车相比,新能源公交车的能耗大幅下降,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省了运营成本。”公交车师傅恩博告诉记者。
去年以来,马尔康市扎实推进城市公交运营改革。立足城市交通建设、公众需求和运力配置,实施公交线路专营改革,加快传统燃油公交车更新换代,积极推动节能低碳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投放。用它推动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500米公交站点100%覆盖,着力打造低碳环保的生态道路。
城市公交运营改革只是马尔康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争当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排头兵。全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为指导,创新“一增一减”措施,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不断深化发展“一屏、两带、全域生态”。
仅2023年,马尔康市就发放生态草原奖励补贴1338万元,完成造林1.8万亩,草原禁牧80万亩,实施森林管护254万亩,实现草畜平衡290.4万亩亩,清理江河(湖泊))海岸线3100公里,已繁殖放流鱼苗4.2万尾。崇山峻岭之间,林草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野生动物保护率和环境空气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大气、水、土壤等指标常年保持优良标准,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在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背景下,马尔康市进一步延伸锂资源开发和精加工产业链,探索打造锂产业“资源 资本”合作平台,持续推进锂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产业链建设。稳步推进锂材料基地发展规划和现代生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同时启动双江口、曹登混合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加快金川、巴拉水光一体化电站建设,完成40万千瓦光伏、巴拉水光一体化项目规划编制,推动生态基础示范。我们致力于建设绿色“绿色马尔康”,致力于建设“生态城市”。
让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在绿色背景下,马尔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积极发挥生态优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走生态与社会融合发展道路。经济,创造蓝天。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已进入生态美、产业优、人民富裕的良性发展轨道。
如今,从山地森林到高山草原,马尔康充满了生态水墨,用“绿色”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新画卷。
旅行如翼——
创建新的蓝色 名片
干净整洁的人行道、统一的外观规划、独特的微景观……走进“嘉绒里”、“哈秀遗址”、“摩斯都岩画”,都是以“玛康嘉绒文明”为线索。一个集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地域美食于一体的文化区呈现在您的面前。栩栩如生的雕塑与潺潺流水高低错落,相得益彰。
“嘉荣里”位于马尔康镇茶北村四组。近年来,马尔康市依托“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城”规划,分别保护和挖掘藏族村居建筑特色和嘉绒民族风情,打造嘉绒民俗文化。观光游览区、特色“农业旅游”展示区、梦汇“嘉榕”养生体验区打造“宽窄巷子”式美食街、文化街。
如今,丰富的业态将昔日的后街小巷改造成为嘉绒文化聚集、展示的场所,成为马尔康新的地标名片。
不只是“嘉绒里”,如今走在马尔康的城市街道上,到处都是新气象。作为“国庆活动主会场、国庆项目主战场、国运会主会场”,马尔康市深入实施城市建设行动,民族团结广场、康城金地等城市综合体、滨江时报等异军突起。此后,中心城区、奥里亚-里瓦巴、松岗-英博罗-卓克基形成组团开发,旅游名城的高度、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和刷新。
马尔康,这座经历了2000多年风雨沧桑的高原明珠城市,正在以宝藏之名重生。
近年来,马尔康市充分发挥人文、自然、生态等方面优势,瞄准文旅融合典范的战略定位,紧紧围绕“生态旅游文化名城”建设,以“旅游 体育”的方式全力打造雪马。山国际户外探险运动公园;以“旅游 乡村振兴”为契机,将西所民居、毛母初风景区、洛尾向日葵种植打造成乡村振兴、农旅融合的典范。采用“旅游 文创”手法,开发丝绒唐卡、慈源藏香、嘉绒巧绣等嘉源文创产品……
在马尔康,您不仅可以深入体验千年土司文化,领略西索民居、茶堡民居等“建造石屋”的高超技艺,还可以参观“吉绒布达拉宫”——松岗克盘天步行街,俯瞰梭磨河谷,体验云上市场;还可以阅读“天地史书”——摩斯杜岩画,探索“摩斯杜秘境”。每一块土地、每一个景点都蕴藏着独特的人文智慧和生态魅力。
一条路是景观带、一堵墙是艺术长廊、一座村庄是一幅生态画卷……产业要素逐步完善,产业链延伸、加厚,美誉度显着提升。截至目前,马尔康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个,还有云上伽蓝、巴郎梯田、大藏等。风景、山海等自然景观数不胜数。
文化灵魂——
绽放红马尔坎新光彩
俗话说“水土养一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特色。沿着时间轴,马尔康呈现出一幅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文化图景——
作为嘉绒文化的中心地带,它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从考古人员在马尔康等地发掘的古代遗存、墓葬和摩斯都岩画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在马尔康定居,在温暖的河谷从事农耕,逐渐形成了以马康为基础的文化。嘉绒语及嘉绒语言 嘉绒文化以嘉绒调、嘉绒锅庄、嘉绒土司为主。
文化也可以比作海洋。千江之水倾泻而下,细流汇聚。因包容而大,因丰富而宽。 1935年6月下旬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三次”进出马尔康,在马尔康停留了14个月。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长征红军的足迹踏遍了马尔康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许多遗址、遗迹和感人故事,为马尔康注入了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
为此,马尔康市立足嘉绒文化主线,加大了对嘉绒建筑、服饰、锅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力度,成立了嘉绒建筑艺术研究会,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构建了以嘉绒博物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为载体的多元文化展示体系。
同时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积极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修缮保护伯庸古道、卓木调会等红色文化遗址,优化升级红军队伍长征纪念馆、卓克基土司官村、胡地革命烈士纪念广场,延伸《天宝》、《尘埃落定》等红色影视作品产业链,加快尘埃落定红色文化建设旅游城市,放大红色文化影响力,打造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城市新地标。
目前,马尔康市第十一届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正在紧张筹备中,一场涵盖神秘多彩的嘉绒文化、千年土司文化、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文化的盛宴正在紧张筹备中。与以往传统的“请嘉宾看秀”的举办方式不同。场地不再局限于某个表演场地,而是分散在全市各个点,让游客通过参加活动走遍全城,真正实现“认识马尔康、了解马尔康、爱上马尔康” ,并传播马尔康。”
伴着生态的旋律,搭乘旅游的快车,戴上文化的王冠,马尔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文化名城的蓝图精彩展现,令人惊叹。
下一步,马尔康全市将继续围绕“生态名城”、“旅游名城”、“文化名城”三大名城建设的总体要求,勇于自主创新,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推动马尔康“三色”绽放光芒。开创国际生态旅游文化名城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通讯 |黄鹏
记者|赵明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