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重要论述,深入挖掘、继承和完善优秀乡村传统文化,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政策保障体系,聚焦农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强典型示范带动,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全省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促进了乡村产业建设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作用。重要作用。 2022年,全省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3.9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88.72亿元;今年1-3月,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21亿人次,同比增长44.2%,实现旅游收入569.76亿元,同比增长42.9%。
规划引领典型示范
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顶层设计。认真落实《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云南省“十四五”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水平旅游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高质量发展旅游”等政策措施。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任务,加快创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云南省金牌旅游村、国家A级乡村旅游景区等品牌以及乡村旅游产品线路推广和人才队伍建设。省乡村振兴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民宗委等省有关部门印发《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 《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关于创建宜居产业美丽示范基地的指导意见》 《关于创建宜居宜业宜美示范村的指导意见》《民族乡村旅游振兴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配套政策措施,指导各地全省乡村旅游加快快速发展。
坚持示范,注重质量提升。完善标准化标准和评选条件,不断巩固和提高云南旅游特色村、云南民族特色旅游村、云南旅游名村(镇)、云南旅游扶贫示范村等开发建设和监测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评选推荐、名录建设和国家A级乡村旅游景区创建。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启动云南金牌旅游乡村和最美怀旧旅游目的地创建策划活动,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品牌创建质量和水平,引导各地全省因地制宜创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集聚区。 。到2022年底,在现有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村(镇)的基础上,全省各地评选创建50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重点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储备名单5个、493个国家乡村A级旅游景区,推动330个云南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200个宜居宜业旅游示范村建设美丽示范村、17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试点,带动全省4337个乡村旅游村(镇)、2761个乡村旅游合作社、10万多个乡村旅游经营户发展,带动更多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62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450万人,带动超过120万人收入提升脱贫力度持续加大。
坚持统筹发展,拓展乡村功能。深入开发农业农村生态涵养、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功能,全面展现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推动乡村振兴转型农村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经济多元化发展有利于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创新乡村旅游产品业态,引导全省推出一批“旅游 休闲农业”、“旅游 农耕文化”、“旅游 求学”、“旅游 游学”、 地方特色”和“旅游”。 “ 养生”、“旅游 美食”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将乡村的“睡好资源”变成“活富资产”,促进农业增效、乡村美丽、农民增收。重点支持怒江州牵头创建20个可行、大众、可复制、可持续的农业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村,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明确建设内容,细化建设内容。项目清单,制定“一村一计划”,统筹整合乡村振兴联动资金或涉农配套资金,全力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力争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并总结推广。
坚持品牌引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突出云南乡村旅游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品亮点,充分发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点镇品牌的引领作用,指导全省各地精心规划设计乡村旅游产品线路,选择和推广乡村旅游产品。推出一批云南特色、主题鲜明、深受游客青睐的线路被列入国家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并与文化和旅游部、中央电视台合作,积极开展“山水之家”乡村探访不断提高云南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借助综合媒体、自媒体、中国旅游日、旅游交易会等渠道和平台,及时发布优质乡村旅游线路,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推广力度。截至目前,全省已推出100余条本地乡村旅游线路、50余条省际跨区域乡村旅游线路、20余条国家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指导各地组织30余条乡村旅游线路。旅游促销活动。
坚持典型,加强推广应用。认真落实“三法三化”工作要求,指导全省各地总结梳理乡村旅游好的做法和经验,形成乡村旅游助力农民增收的10个实用模式、78个乡村旅游经典案例。乡村旅游、云南省56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案例汇编。通过向文化和旅游部、世界旅游联盟推荐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召开乡村旅游农民增收现场工作会、全省乡村旅游现场推介会,组织现场观摩、交流、学习和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其中,10个案例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经典案例集”,5个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突出内涵,优化供给
推动全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全省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同质化突出、质量不高、人才缺乏、服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进入新时代,乡村旅游肩负着巩固扩大脱贫成果、有效对接乡村振兴的责任和使命。全省文化旅游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乡村旅游现场推介会精神,立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培育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升级,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助推文化旅游强省建设。
注重规划和领导。深化对乡村旅游及其规律的科学认识,优化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布局,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在加强对全省农业条件、文化条件、旅游条件等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差异化、个性化。旅行条件。发展。重点规划建设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咖啡旅游融合、环滇池等30条中国最美怀旧旅游带。规划升级300个农业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村项目,夯实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实施。
突出内涵,抓提升。实施“文化兴云南”行动,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弘扬“国门文化”,推进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搞好基层文艺院团改革,引导“地方戏剧社”、“人民剧团”,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继续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场馆和品牌,因地制宜培育主题特色旅游演艺项目,推动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突出主体,抓组织。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组织振兴的关键性、基础性作用,鼓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农户联系机制,做强村集体经济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引导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招商引智,促进合作社和经营户发展。到2025年,力争全省乡村旅游合作社达到5000家,经营户超过14万户。
聚焦市场,抢占供应。以市场化为引领,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传统农家乐、民宿品质,发展特色餐饮、农产品、手工艺品。培育农耕体验、无形习惯、户外露营等受市场欢迎的新业态和产品。优化市场环境和动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到2025年培育认定3000家旅游民宿、200家省级非遗工坊、100家新业态试点,推动个人向企业转型和企业升级换代。
突出典型事例。坚持“可建立、可响、可复制、可持续”的原则,加强统筹协调,会同省有关部门培育一批乡村旅游产品,力争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品牌。指导怒江州加快创建20个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村。到2025年,力争全国新增乡村旅游重点村(镇)30个,培育300个金牌旅游村、300个最美怀旧旅游目的地。
突出特色,宣传宣传。坚持系统宣传推广,继续加大主要旅游源地泼水节、火把节、三月街等一批乡村民族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培育推出咖啡等农业文化旅游旅游、茶叶旅游、花卉旅游。整合开发30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打造推出亚洲象、绿孔雀、云南金丝猴等20条生态特色旅游线路,提升哈尼梯田、景迈山等10条农业文明旅游线路,持续提升云南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
突出人才,保障安全。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团队,实施“万人文旅人才培养计划”,持续组织乡村旅游领军人才和能人培训,充分发挥当地乡村旅游“乡土专家”作用,打造打造“懂业务、善管理”的人才队伍,推动机制、业态、模式创新。到2025年,力争培养乡村旅游各类人才30万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